1.定义由肠道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或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2.临床表现很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可伴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见于舌、颊粘膜和硬腭等处,可引起疼痛。手、足、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偶见于躯干部,呈离心性分布。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患儿可无皮疹。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一般1周左右痊愈。
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者可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受累: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或易激惹、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Kernin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2)呼吸系统受累: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剧,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受累:心动过速或过缓,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四肢冷,指(趾)端发绀,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一、护理措施
1.此病为法定丙类传染病,所以病人从专用通道来到我科后,立即将其安置在指定房间,由总管护士和责任护士共同宣教该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隔离期限(2周)等,让其在指定地点活动,避免乱窜病房及与其他患儿接触,避免造成该病流行。
2.环境:保持病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病室定时通风,每日最少2次,每次最少30分钟,上下午空气消*机各消*1小时,谢绝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
3.饮食:指导家长给患儿进食清淡稀软的食物,忌食辛辣、鱼、虾、肉类及生冷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补液,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4.休息:良好的休息可以减少该病的严重并发症,所以疾病早期要让患儿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活动。
5..加强患儿个人卫生,餐前便后要认真洗手,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勤给患儿洗手洗脚,保持皮肤清洁,并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破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
6.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维生素B2粉或涂珍珠粉,以减轻疼痛,促使溃疡面早日愈合。
7.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喷洒利巴韦林气雾剂或涂抹抗菌素软膏。
8.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按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护理患儿。
9.大便的处理,患儿大便后,应倒入等量的漂白粉充分混匀放置2小时后,再冲入下水道。
10.严密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等;观察患儿的精神、有无呕吐、头痛等;观察患儿有无肌阵挛及肢体抖动的现象;观察患儿四肢末梢的温度,四肢末端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有无皮肤花纹等;以观察有无手足口病重症的早期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1心理护理大多数家长谈手足口病色变,告知家长该病可控、可防、可治,减轻家长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二、健康教育
1.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2.指导家长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玩具、餐具定期清洗消*等。
3.确诊的患儿需要立即隔离,在家治疗的患儿可在家中隔离,避免外出。
4.交给家长口腔、臀部、皮肤等处的护理,预防感染,促进愈合。
5.向家长宣教饮食种类,做好饮食护理。
6.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告知。
7.告知家长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