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双肺弥漫性病变危在旦夕VVECMO狙击
TUhjnbcbe - 2021/12/10 15:34:00
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342232630205756&wfr=spider&for=pc

病例汇报:李进华

单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年女性,病程2个月,加重1个月。干咳、气促,胸部CT示双肺多发渗出性病灶,抗感染治疗效果差。患者的原发病究竟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后续需完善哪些检查?对于激素的使用,这一病例又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且看本期大查房回顾。

病情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女,47岁,自由职业。入院日期:年7月22日16:00。主诉:气促2个月,咳嗽1个月。现病史患者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爬楼梯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无发热、寒战、胸闷等不适,医院就诊。完善胸部X线片检查(未见报告单),提示双下肺渗出灶,左下肺为重(图1),血常规检查正常。予以抗生素(具体用药不详)静滴、头孢克肟分散片抗感染治疗,症状未见好转。

图1患者胸部X线片(年5月14日)

1个月前,患者出现咳嗽,干咳为主,伴有气促,休息后缓解。年6月3日医院门诊就诊,完善胸部CT、血常规等检查,提示肺部感染,肺部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图2),病原体未明,予以头孢地尼胶囊、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症状未见缓解。

图2患者胸部CT(年6月3日)

相关检查患者为求治疗,年6月5医院住院。

血常规:WBC9.85×/L,NEU%80.80%,LYM%13.40%,ESR、PCT、CRP正常。

病原学:G试验、GM试验、肺炎支原体IgM、肺炎衣原体IgM、甲流、乙流抗原、呼吸道病*七种抗原、新冠核酸、结核抗体、HIV+TP、乙肝、丙肝均阴性。

结缔组织疾病:抗核抗体1:80(+)斑点型,SSA(+),类风湿因子18.2U/L(↑),抗CCP、血管炎五项阴性。

肿瘤标志物:非小细胞肺癌抗原5.94ng/ml(↑),NSE18.17ng/ml(↑)。

纤维支气管镜:会厌、气管、隆突均正常。右肺,1~4级支气管黏膜轻度发红,表面光滑,管腔通畅,可见稀薄分泌物,未见肿瘤或出血。左肺,1~4级支气管黏膜轻度发红,表面光滑,管腔通畅,可见稀薄分泌物,未见肿瘤或出血。于左肺下叶及右肺下叶基底段灌洗留取标本送检。镜下诊断:支气管炎症改变。

肺泡灌洗液:细菌涂片、真菌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培养均阴性。

肺泡灌洗液NGS:真菌、病*、寄生虫、结核、支原体/衣原体均阴性。

假单胞菌属(序列数),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46)。

嗜血杆菌属(序列数98),副流感嗜血杆菌(序列数86)。

患者6月6日胸部CT较6月3日无明显变化,病变主要位于双下肺(图3)。

图3患者胸部CT(年6月6日)

外院治疗

6月6日,医院给予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7d后,复查胸部CT,病灶较6月6日明显增多(图4)。图4患者胸部CT(年6月12日)根据患者胸部CT结果,医院放射科给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可能的意见,遂于6月13日加用甲泼尼龙40mgqd,治疗6d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似乎较前有所吸收(图5)。图5患者胸部CT(年6月18日)6月24日,患者出院,口服甲泼尼龙片40mgqd。

入我院诊治经过

患者出院后在家服用甲泼尼龙片(40mgqd,26d;32mgqd,2d),咳嗽、气促症状无明显缓解,遂至我院就诊,以“咳嗽、气促查因”收治我院急诊病房。患者自起病以来,否认关节肿痛、皮疹、雷诺现象、肌痛、脱发、龋齿、眼干、口干等症状,饮食、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及其他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及中、高危风险疫区旅居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特殊。入院查体T36.7℃,P次/min,R23次/min,BP/68mmHg。发育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正常面容,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动体位,唇无发绀,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语颤无增强,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均可闻及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界正常,心率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脊柱无畸形,活动自如,关节无红肿,无杵状指(趾),双下肢无浮肿,双下肢皮肤无色素沉着。辅助检查年6月6日(医院):心脏彩超示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功能测值正常;腹部彩超示肝脂肪沉积。入院诊断(急诊)双肺病变查因:COP可能,结缔组织疾病继发?肿瘤?讨论一:双肺病变的病因有哪些考虑?

专家讨论

李琦教授:

从病史分析,中年女性,咳嗽2个月,渐进气喘,双下肺渗出病灶,呈锥形或楔形沿中央气道分布,导致胸膜下病变,病变较重部位有明显实变影,诊断方面考虑感染,医院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也是恰当的。之后根据放射科给出的COP的诊断可能,又给予了激素治疗,患者胸部影像学有所好转后出院,根据这一过程分析,COP的诊断也是准确的。但是患者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指标存在异常,尤其是中年女性患者,SSA(+),类风湿因子水平升高,而且激素减量后症状加重,所以从治疗方面来讲,还应该恢复激素的充分治疗。另外,BALF中检测到副流感嗜血杆菌,在合并感染时应予以考虑,后续应有相关检查。病情加重源于激素减量,有无合并感染的问题,查体中双下肺湿啰音、纤支镜下见稀薄分泌物,如果有血性分泌物还应考虑肺外的问题。

宋立强教授:如果胸部CT见到双肺几乎对称的渗出,偏间质性肺炎,首先要判断是感染性肺炎还是非感染性肺炎。这例患者更倾向于非感染性肺炎,其具有以下特点:①进展慢:患者气短2个月后才开始出现咳嗽症状,起病隐匿,进展过程缓慢;②无发热表现:除外新冠肺炎早期无症状,临床上绝大多数感染性肺部疾病,发热是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之一;③干咳:此种表现不是细菌性肺炎的典型表现。从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如果是免疫功能正常的细菌性肺炎患者,WBC水平会急剧升高,但该患者WBC并不高。另外未见PCT检查结果,该指标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患者做了NGS检查,对于没有基础疾病和诱因的CAP患者,可能排除的意义更大。我们将非感染性肺炎笼统地称为免疫相关性肺炎,对于此例患者,究竟是病因明确的还是特发性及继发性,仍需要进一步检查。单从影像学角度分析,不能排除COP。临床上轻度COP有自愈倾向,且多数COP对激素敏感,但该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欠佳,所以COP的诊断仍有待商榷。在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指标中,抗核抗体1:80(+)斑点型,SSA(+),其临床意义也有待商榷。非小细胞肺癌抗原和NSE虽然升高,但不具有特异性,特别是间质性肺炎患者上述指标也会出现一过性升高。影像学表现不符合肿瘤特征,所以综合分析,该患者考虑为免疫相关性肺炎,下一步可以从基因谱、ANCA及相关抗原方面入手查找病因。*曼教授:

该患者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靠近胸膜下双侧病变,炎症指标(WBC、CRP)无明显增高,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就感染相关肺部改变来说,可能是病*感染;虽然也会有真菌(隐球菌)感染早期会出现靠近胸膜下的病变,但随着疾病进展,其影像学也会发生改变,与本例患者表现不太符合。就非感染性疾病而言,结缔组织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引起的肺部改变需要进一步排查。另外还有两种疾病需要我们引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肺弥漫性病变危在旦夕VVECMO狙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