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易中暑。
孕产妇: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易中暑。
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者: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长期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根据中暑症状的轻重,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口渴、全身无力及行走不稳。2、轻症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还发生体温升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症状。3、重症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后抽搐、烦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等症状。中暑的预防应注意几点
1、喝水。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2、降温。外出活动前,应该做好防晒的准备。3、备药。可以随身带一些仁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等药品,出现中暑症状的处理。1、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2、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可以在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3、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取昏迷体位。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4、对在高温季节中暑的人员,首先以救人为主,将中暑人员安置在通风降温的室内,医院进行治疗。中暑的急救
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能适应,体内产生的热能不能适当地向外散发,积聚而产生高热称为中暑。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能适应,体内产生的热能不能适当地向外散发,积聚而产生高热称为中暑。患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随即出汗停止,体温上升,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而死亡。一般可分为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四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见。在烈日下出现的中暑症状,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头部先用温水敷,以后改为冷水敷。在高热环境下出现的中暑症状宜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饮用含盐饮料,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毫升。或速将患者抬到阴凉处,迅速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足三里、十宣等穴位,还可静脉滴注5%糖盐水。因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中暑症状者,宜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或冰水擦浴使皮肤发红,体表盖以湿毛巾,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还可用药物降温,如氯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处理原则首先当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预防中暑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劳动防护,避免日光的直接照射,缩短或减少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时程,随时补充体液,宜多饮防暑降温饮品,尤其是大汗淋漓时。中暑的治疗方法
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可将病人移送到清凉通风处,给予含盐的饮料。如冷开水、绿豆汤、汽水、盐茶水等。1.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可将病人移送到清凉通风处,给予含盐的饮料。如冷开水、绿豆汤、汽水、盐茶水等。2.日射病或中暑衰竭者,轻症服用含盐饮料即可,失水较多时,应补充等渗葡萄糖静脉滴注;以低钠血症为主者,可给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重症低钠血症而又见水中*者,可给3%的高渗盐水静脉滴注。3.中暑痉挛轻症服用含盐饮料;重症给5%的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或用10%的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4.中暑高热可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支持疗法,治疗休克、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DIC等。5.出现感染时,应当选用抗生素治疗。中暑不是小事,
不可掉以轻心。
来源:文教视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没看够,继续点↓↓↓
点击下方小程序/直接抢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