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同):
总量配比:(体重X3)mg+NS/5%GS
规格:2ml:20mg/支
一般成人按60/70kg计算,总量约mg(9~10支)+NS/5%GS50mL
1ml/h=1ug/kg/min
推导
1、(体重X3mg)/50mL=(体重X3Xug)/50mL
2、1mL=(体重X60)ug
3、1mL/h=1ug/kg/min(注:ml/h为泵上显示的速度)
多巴胺
每分钟1~5μg/kg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DA1和DA2,使肾脏、肠系膜、冠脉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和钠的排出;
每分钟5~10μg/kg主要激动β受体,表现为心脏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多巴胺每分钟1~10μg/kg同时对肠道和肾脏等内脏血管表现为多巴胺受体样效应。
每分钟10~20μg/kg时,主要作用于α受体,表现为缩血管效应。
多巴酚丁胺
规格:2ml:20mg/支
配比同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为强烈的β受体激动剂,具有强烈的β1受体和一定的β2、α受体兴奋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加快心率,并可能增加心肌氧耗。但对心率和心肌氧耗的影响明显低于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对外周血管不表现出明显的直接作用,可能是因为多巴酚丁胺对血管的作用较弱,而且同时兴奋外周血管β受体和α受体,其对血管的舒缩效应相抵所致。
多巴酚丁胺可增加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作用强度与应用剂量成正相关,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增加的同时使外周阻力有所下降,这更有利于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维持和心脏功能的恢复。多巴酚丁胺是心源性休克的常用血管活性药物,当感染性休克患者出现低心输出量时,也可应用多巴酚丁胺。应用多巴酚丁胺时应从小剂量每分钟2μg/kg开始,根据病情变化及使用效果调整剂量,剂量高于每分钟10μg/kg时可引起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2、去甲肾上腺素
总量配比:(体重X0.03)mg+NS/5%GS(总液量50mL)
规格:1ml:2mg/支。
2mg+5%GS50ml
走速:1ml/h=0.01ug/kg/min
感染性休克具有外周血管阻力明显降低的特征,决定了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心输出量不会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增加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兴奋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增加有关,也可能与血压升高,间接改善心脏灌注有关。
3、肾上腺素
常用剂量:1mg,静推
配制:肾上腺素1mg/2mg+NS50ml(总量)
3ml/h=1μg/min
实用内科学14版剂量范围:1~20μg/min,0.1~1μg/(kg·min)。
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具有强烈兴奋作用,主要表现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氧耗增加,皮肤、黏膜及内脏小血管收缩,但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扩张。
小剂量(每分钟0.01~0.05μg/kg)主要激动β1及β2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扩张周围血管,而a受体效应不明显;
每分钟0.05~0.1μg/kg时,除β效应外,α效应明显;(充分容量复苏后仍出现明显低血压时)
每分钟0.1μg/kg时,明显激动α受体,同时表现出强烈收缩周围血管作用,易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4、利多卡因
规格:5ml:0.1g/支
初始剂量:1-1.5mg/kg,成人约1g/10支(注射泵,3ml/h),最大剂量为3mg/kg。
电生理机制:轻度阻滞激活/失活态钠通道,轻度减慢希浦系统心肌传导、抑制其自律性;消除折返。
I类:快Na+通道抑制剂
Ia:抑制强度(++);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Ib:抑制强度(+);利多卡因、美西律;Ic:抑制强度(+++);普罗帕酮
Q1:为什么利多卡因不用于AF等房性心律失常?
A: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特别是2相平台期)特别短,与钠通道结合的利多卡因会随着动作电位复极而快速解离。
Q2:为什么利多卡因可用于结构性心脏病,而Ia、Ic类不行?
A:Ia、Ic类具有慢解离性,即心率越快作用越强。结构性心脏病0期除极速度及幅度下降,传导下降,折返波长下降,Ia、Ic类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同时,Ia、Ic类强效阻滞Na+,心肌细胞膜电位下降,胞内Na+(Na-Ca泵被抑制,胞内Na+相对增多),Na+增多使Ca++通道关闭(Calmodulin蛋白与Ca++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反之Na+下降Ca++打开),胞内Ca++下降,心肌收缩力受抑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