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既往头孢过敏,此后还能选择其他头孢类药物
TUhjnbcbe - 2021/9/9 16:49:00

导读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肤试验被广泛应用于用药前预测过敏反应。然而,因为对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皮试意义的认识误区,许多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过于依赖皮试,过敏史甄别欠细致、皮试适应证偏宽泛、皮试操作不规范、结果判读不正确等现象仍普遍存在。由此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急救应对不足,浪费医疗资源,延误治疗时机,抗菌药物选择范围变窄等后果。因此,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下面就一些皮试常见问题及误区为大家一一列举。

Q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究竟预测的是哪一类过敏反应?

答:药物过敏反应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分为Ⅰ、Ⅱ、Ⅲ、Ⅳ四型。Ⅰ型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小时之内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Ⅱ、Ⅲ、Ⅳ型为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1小时之后直至数天发生。皮试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预测Ⅱ、Ⅲ、Ⅳ型过敏反应并不是皮试的目的。

Q2

既往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是否说明头孢类也过敏?

答:青霉素与头孢类存在一定交叉过敏性,青霉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性较多见,可达10%。但第二代头孢菌素仅为2%~3%,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更低至0.17%~0.7%。因此,既往使用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不代表头孢类也会过敏。目前研究认为头孢菌素C7位的R1侧链与青霉素C6位的侧链结构相同或相似是导致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Q3

头孢类药物是否需要常规皮试?

答:不推荐头孢类药物常规皮试。因为目前为止,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皮试对过敏反应的临床预测价值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均未要求头孢菌素用药前常规进行皮试。

Q4

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皮试?

答:青霉素类药物要求使用之前需常规皮试。头孢类仅在以下情况需要皮试: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Q5

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头孢类是否需要常规皮试?

答: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和其他药物(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发生头孢菌素过敏的几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应用头孢菌素前也无需常规进行皮试。但上述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可能会更重,应加强用药后观察。

Q6

其他β-内酰胺类应如何皮试?

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复方制剂,皮试适应证和方法可分别参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单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均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给药前无需常规进行皮试。氨曲南侧链结构与头孢他啶C7位侧链结构相同,研究报道二者之间存在交叉过敏,有明确头孢他啶过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氨曲南。

Q7

如何判定皮试结果为阳性?

答:进行皮试后15~20分钟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3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

Q8

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皮试结果假阳性?

答:皮试液浓度过高会引起皮肤非特异性刺激,操作者手法较重、注射量大及注入气泡等均可导致假阳性反应。皮肤反应性增高(如部分荨麻疹、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影响结果判读,应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Q9

既往皮试阳性是否能判定该患者此后应避免使用此抗菌药物?

答:首先应排除既往假阳性可能,在排除假阳性反应的前提下,皮试阳性有临床意义,提示患者有发生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但既往仅皮试阳性的患者,并非皮试或再次用药的禁忌证,可在密切观察基础上重复皮试。

Q10

一种头孢皮试阳性或出现过敏反应,还能选择其他头孢类药物吗?

答: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此类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见下表)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1β-内酰胺类药物侧链相似性药物列表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Q11

皮试阴性是否能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

答: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在于:①皮试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②我国青霉素皮试检测试剂仅含青霉素G,皮试的灵敏度有限;③未常规采用阳性对照,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因此即使皮试为阴性,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

Q12

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皮试结果假阴性?

答:4~6周内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皮试,由于sIgE在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时已被大量消耗,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有些药物可抑制皮肤反应,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导致假阴性结果;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皮肤反应性差,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皮试液抗原性低或失效可导致假阴性反应,因此皮试液应尽量现配现用。

皮试仅为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之一,其预测作用仅限于少数药物引发的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预防和降低过敏反应风险应更多依靠:①详细询问和甄别过敏史;②用药期间的密切观察;③配备过敏反应抢救药品和设备;④医务人员熟悉严重过敏反应救治措施。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年4月。??????点击进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既往头孢过敏,此后还能选择其他头孢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