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概念的演变
“休克”一词最早于年由法国外科医师所使用,直到年,英国外科医生首次将“休克”与对损伤的生理反应联系起来,但仅限于描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未涉及创伤后综合征的表现。年,Blclock等将动脉低血压作为休克的必要表现,将休克定义为“血管床和血管内容量不匹配造成的外周循环功能衰竭”。
年ESICM首次发布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诊治指南首次将休克定义为: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综合征。
年ESICM工作组就休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将休克定义为: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状态,表现为细胞水平的氧利用障碍。即氧耗处于氧依赖阶段,伴有高乳酸水平增高。
所以进展概念集中在氧
氧输送与氧耗
氧摄取与氧利用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将休克定义为:休克是存在氧输送不足和或细胞氧利用障碍的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
所以休克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机体出现循环功能紊乱进而导致代谢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是多种致病因素都有可能触发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是血液及血液的组成成分在机体内的流动发生了紊乱,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水平的氧利用障碍。
必须强调:低血压并非诊断休克的必备条件:低血压不是组织低灌注的敏感指标,机体的生理代偿机制可以通过血管收缩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但组织灌注和氧合情况可能已经出现显著降低,此时可表现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和乳酸水平升高。当低血压发生时提示机体已经对某种损伤的后果处于失代偿状态,说明这种损伤作用已经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或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休克的过程不仅已经开始,且已在沿着休克的过程向死亡行进了相当长的路程。
国内重症医学专家们经过充分讨论商榷后,提出对休克中国定义的思考:各种原因引起全身灌注流量改变,导致组织器官氧输送不足与氧代谢异常的急性循环综合征。
休克的中国定义,一方面回归到休克形成的本质———流量改变;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因为无论组织器官灌注的降低在早期导致可逆性的细胞损伤,抑或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持续存在导致细胞损伤的不可逆状态,均是休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休克无论被描述成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还是氧输送不足,均是在阐述流量(血流量或氧流量)的改变;而休克复苏的过程即是恢复全身流量及局部流量的过程。
02休克的分类休克有多种分类方法,多年来临床上一直按照病因进行分类。曾有学者将休克分为7类,包括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梗阻性和内分泌性休克。年Weil教授提出基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的分类方法,将具有共同“低阻”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归纳为一类———分布性休克,故而创造性地将休克分为4种类型,即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和梗阻性休克。随着血流动力学理论、认知内涵的发展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的不断丰富,对于休克的评估监测更加直观和准确,亦更加贴近真实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对于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分型愈加认同,休克的分型依然是:分布性(S,distributive),低血容量性(H,Hypovolemic),梗阻性(O,obstructive)及心源性(C,Cardiogeic)。
根据新英格兰杂志发布CirculatoryShock对休克分类及血流动力学更细致作了阐述。
但是对于相当比例的重症患者,病情极为复杂,很多情况并非只存在一种类型休克,而是多种休克类型并存,可以称之为混合性休克(K,mixedkinds),以上简称为SHOCK。加拿大的Pisitsak教授(Paul’sHospital)最近在Intensivecaremedicine发文,带给读者有关休克的SHOCK鉴别诊断思路。
本文参考文献
休克定义及分型的再思考MedJPUMCH,2019,10(5):438-441管向东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刘大为等
EnglJMed;:-34.DOI:10./NEJMra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