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休克分类系统可以为有心源性休克风险或经历过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提供死亡率风险分层。
根据心血管造影和干预科学会议虚拟社会的数据显示,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风险可通过年龄的增长和24小时SCAI分期升高等因素进行调整。
心源性休克共识声明于年4月得到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重症监护医学会和胸外科医师学会的认可,提出了一个描述心源性休克阶段的字母系统:
A阶段为心源性休克“高危”期;
B阶段是“开始”休克;
C阶段为“经典”心源性休克;
D阶段是“恶化”;
E阶段是“极端”。
根据共识,低灌注出现在C阶段及以上;D阶段意味着初始干预没有恢复稳定和充分灌注;在E阶段,患者非常不稳定,常伴有心血管衰竭。
在这项分析中,研究人员回顾了15项研究,其中包括超过例危重患者,评估不同的SCAI休克阶段。研究的目的是确定SCAI休克阶段是否对死亡率风险分层有用。研究发现,SCAI心源性休克分期的患病率为:A阶段0%~46%;B阶段0%至41%;C阶段13%至61%;D阶段7%~55%;E阶段1%到31%。随着SCAI休克阶段的增加,30天的住院死亡率逐步增加,A阶段1%~5%;B阶段0%~34%;C阶段11%~54%;D阶段24%~68%;E阶段42%~77%)。
对于每个SCAI心源性休克阶段,心脏骤停、年龄增大、24小时SCAI阶段升高、血流动力学不良、超声心动图异常、全身炎症和急性肾损伤等因素与观察到的存活率较低相关。
不管使用哪种定义,SCAI休克分类基本上能够在研究的每一组患者中提供死亡率风险分层,利用从这项研究中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最新的SCAI休克分类,从而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早期的积极治疗。
来源:AmericanHeartAssociationNEWS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4.2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