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ltjzw.com/yyry/1779.html总之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意无意都要显示其“历史癖与考据癖”,似乎非此就没有“学问”和“学术性”,就得不到其他人文学科的尊重,就不符合马克思所谓一切研究只有成为真正的历史研究才是科学的论述,这已经是大势所趋。郜元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悉尼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领域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评论、现代汉语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史、鲁迅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来源:全文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第2期————一我想探讨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问题,看看最近三十年左右,这门学科怎样被“逼”着一步步迈向“史”的研究的道路,以及在这过程中都处理了哪些老问题,又碰到哪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风尚的改易都不会仅仅起因于学科内部,而往往更多地受到社会*治和思想文化等外部力量的推动。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来说,最切近的影响莫过于社会公众对现当代文学的态度之丕变。年1月30日《文艺报》发表阳雨(王蒙)《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以后》(《人民日报》2月9日转载),引起广泛讨论。王蒙主要讲80年代后半期文学创作“失却了轰动效应”,但受到直接影响的还有“新时期”以来一度热闹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不包括古代和外国文学以及相应学科)。从那以后,不仅整个“现当代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的地位也急剧跌落。前些年文学界有“唱盛”和“唱衰”两派真真假假“争鸣”过一回,似乎并没有取得什么共识。但可以肯定,如何估价“现当代文学”的成绩,不同意见的差距目前还很大。不管是将“现代”和“当代”笼统区别开来强分轩轾,还是把“当代”分成几个阶段区别对待,都限于学术界内部,无助于激发社会公众对“现当代文学”任何一个阶段的兴趣。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时“当代”比“现代”热闹,有时“现代”比“当代”显得更成熟,或者“新时期”一度被抬到“回归并超越五四”的高度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