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误食老鼠吃过的剩饭,建瓯市的陈先生感染了重症“流行性出血热”。医生说,老鼠可能携带了病*,米饭沾染了老鼠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
发高烧误以为感冒没想到是重症流行性出血热
9月中旬,28岁的陈先生突然发起了高烧,腰背酸痛感较强烈,起初误以为是感冒,医院就诊,拿了一些退烧药和感冒药。
然而,吃了两三天的药后,陈先生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并出现尿量减少、无法排尿、便血等症状。陈先生病得躺在床上,随后家人将其送医院急诊科。
上周,经过一系列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和全身表象,医生诊断陈先生患上了重症流行性出血热,由于陈先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蛋白尿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筛查均为阳性,且病情危重,立即医院第二住院部感染科进行治疗。
接诊陈先生的感染科医生王贤表示,老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医院时,肾脏等多器官衰竭已非常严重。
由于陈先生危在旦夕,必须马上进行治疗,当即,医生便给予陈先生持续血液滤过治疗,同时加强保肝、护肾等支持处理。经过紧急抢救后,陈先生慢慢恢复了清醒。
食用被老鼠爬过的食物也会感染“出血热”
被老鼠染了病,这让陈先生不得其解。仔细回忆后,陈先生才想起来,自己在发病前吃了一碗剩饭,这碗剩饭可能被老鼠吃过。
“晚上没吃完,我就放橱柜里了。”陈先生说,家里的剩菜剩饭都放在一个木头的橱柜里,为的是防老鼠。不过,家里老鼠很多,可能米饭刚好被老鼠吃过了,他才不小心感染了病*。
王贤医生介绍,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老鼠携带病*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能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人体感染。
也可通过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而感染。
或者被鼠咬伤和破损伤口接触带病*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
感染后早期症状与一般感冒不易区别,因此容易被延误治疗。若患者出现发热持续,用药后无法缓解,医院就诊。
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时应注意做到“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同时还要做好防鼠灭鼠,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流行性出血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赶紧来了解一下: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汉坦病*)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主要途径有;接触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螨媒传和垂直传播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5-46天,一般为1~2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一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把好三关(休克、少尿及出血关)
(来源:东南快报综合网络)
本期编辑:coin君园园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