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在户县的发病、流行和防治
许度阔张声振
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民身心健康较为严重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农村多于城市、青壮年中发病较多。常年都有散在病例,一般五、六、七月是一个发病小高峰(占年发病的19.04%),十、十一、十二是发病大高峰(占年发病的9.12%),以十一月份发病最多(占年发病的37.25%)。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发病经过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也有两期或三期重叠的,即发热与低血压期重叠;有的发热、低血压和少尿三期重叠。如治疗及时和得当,也可能有越期的。因此,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从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怕一、二、三(即发病一、二、三天),就怕四、五、六(即进入低血压休克),难过七、八、九(少尿、肾衰)。当然这是从一般病情发展而言的。说明发病四至九天是临床治疗工作的关键时刻。也说明对出血热病贵在早期发现,从发热期开始就要严密观察,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及时合理处置,使症状得到减轻,是非常重要的。
(一)
出血热流行广泛,疫区不断扩大,在全世界流行。我国30年代在黑龙江省就有发病,现在几乎全国各省、市都有病例。我省年在修宝成铁路时发现第一例病人。年随着八四五厂(惠安化工厂)从东北迁往我县施工建厂,当年在余下地区发现第一例出血热开始,40年来,全县共发病例,病死例。流行地区不断扩大,发病逐年增多,五十年代以个例计,六十年代以十例计,七十年代以百例计,八十年代以千例计。各年代发病呈阶梯形上升,即五十年代为2.87/10万,六十年代为12.32/10万,七十年代为53.60/10万,八十年代为.61/10万,进入九十年代,发病稳中有降。
从我县积累的疫情资料看,似乎每隔四年是一个周期,发病有一个高峰。年发病例,年发病例,年例。周期性高发年,受气候变暖和干旱少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主观上人们加强预防工作,是可以改变的。年和年本是高发年,由于上述因素作用,发病却不高。
我县-年这段时间里,发病比较多,有的年头,死亡率也高,往往形成“一人发病,全家不安”,“一人死亡,全村恐慌"的紧张局面。年出血热在我县第一次暴发流行,群众上书中央,反映材料在《内部参考》上刊登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看后当即批示:“告诉卫生部,切实组织人力研究,能否得出个办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卫生部当即派出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学研究所研究员、出血热病专家宋干为首的专家组来户县作调查。年,省卫生厅与卫生部联系,解放*医院(医院)派出强有力的领导、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来我县帮助指导工作。一部分人员留驻县上,参与全县抢救工作,一部分人员进驻到重发病区的余下、宋村等地段卫生院,直接协助救治。他们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了众多濒于死亡的患者,得到群众的赞扬。他们接连定期来我县工作了几年,由于有了解放*医疗队卓有成效的帮助和支持,也为我县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临床医护人员,我县出血热临床救治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年是我县出血热病第二个高发年,县委通讯组通过陕西日报社在《内参》上反映了我县出血热发病情况,医院又派员来户。年1月救治工作基本结束,医院同志回京,县委派李瑞莲副书记率领卫生局领导、县医院、防疫站的同志同去北京,登门感谢了医院领导,慰问了来户工作过的医护人员。《解放*报》和《陕西日报》都以《无私奉献,誉满户县》为题,报道了他们救治出血热病人的先进事迹。年,出血热病出现第三个高发年,发病人数骤增到例,省、市又派了几个医疗队来户,进驻到力量比较薄弱的医疗单位,协助救治病人。为了加强领导,县委、县*府成立了出血热病防治指挥机构,固定专车专人巡回会诊指导,县委县*府的领导亲自指挥,县卫生局和防疫站全力以赴投入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
按照流行强度划分,我县发病人数占总人口十万分之三十以上,属重发病区。是全省出血热发病的九个“大个子县”之一。县委、县*府对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卫生部、省、市领导和省、市卫生厅局也很
预防出血热还要重视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保健意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防治出血热病,贵在一个“早”字,我们把它归结为“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为了让广大群众识别出血热病,减少误诊误治,真正做到早发现,一些地区总结出出血热在临床上有“三痛”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表现(面红、颈红、胸肩红)、“三种体征”(眼睑肿胀、结膜水肿、颜面水肿)、“三怪现象”(发热伴有酒醉貌、不吃不喝反见胖、体温下降反遭殃),各卫生单位把这些出血热病的临床表现向群众广泛宣传。县上在每年大小高峰到来之前,都编印宣传材料、出动宣传车,下乡、镇和村堡宣传,并把出血热早期症状编成顺口溜(“发冷发热酒醉貌,头痛腰疼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印成传单,发给村堡张贴,教给小学生背诵,让回家宣传,使其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近年出血热病*分离出来以后,上海、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生产出出血热疫苗试用于人体,我县从年开始,在城乡重点地区推行注射出血热疫苗,这对控制出热流行有很大好处,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免受出血热病*侵害。
由于我县多年来出血热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县卫生防疫站被评为“全国出血热防治先进单位”。
(三)
尽管在预防出血热发病上我们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发病逐年有所减少,但这个自然疫源性疾病要得到有效控制,还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不懈努力。现在每年总有很多人发病,因此,必须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治疗。年,经县编委批准,我县成立了“户县出血热防治研究室”,邀请西安市出血热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张奎芳任名誉主任,聘请了十二名研究员,加强了临床治疗和预防研究工作。
出血热病人怕长途转运颠簸,为了便于患者就近治疗,在县级医疗单位,各地段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卫生院,医院、医院开设了十六个收治点。每年在九月间对收治点的医护和检验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请省、市出血热病专家来县讲课。另外,又对参与出血热救治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从医德医风和医护技术操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发病高峰期,县卫生防疫站开展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帮助早期诊断;县上组织出血热会诊组,固定专人专车,24小时值班,协助基层会诊和抢救重危病人。医院在我县几年的出血热临床治疗中与医护人员共同研究,总结出液体疗法一一运用平衡盐作基础治疗,只要合理应用平衡盐液疗法,一定会收到满意效果。这种疗法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为了统一出血热治疗方法,年编印了《户县出血热治疗常规》规范临床治疗工作。县出血热研究室还积极组织参与出血热防治人员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先后编辑印制了两本防治论文集,指导面上工作。沈济仓同志总结的抗EHF血清治疗早期EHF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和李万里同志总结的抗EHF-STF减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损程度例报告,都先后在国际和全国出血热科研会上交流。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检验手段的不断更新,出血热病的病死率逐步下降,从年的25%降到年的2%,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群众对出血热的恐惧心,大大降低了出血热对全县人民的危害。(年10月10日(《户县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