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徐医附院说健康丨流行性出血热EHF
TUhjnbcbe - 2021/2/22 20:20:00
北京皮肤病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流行性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一、传染源:

主要是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狗、家兔等。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母婴传播

5、虫媒传播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全身中*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与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周围组织水肿所引起。

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分潮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如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4-6病日。多数患者发热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本期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一般为1-3天。其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

3、少尿期:常伴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一般以24小时尿量少于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10来天,一般为2-5天。少尿期的主要表现是尿*症,酸中*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常有顽固性呃逆并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抽搐。

4、多尿期:此期为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此外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9-14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月。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钠,低钾症状。

5、恢复期:经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一般尚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四、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异型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尿蛋白大量出现等均有助于诊断。血清,白细胞和尿沉渣细胞中检出EHF病*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或间隔一周以上血清IgM抗体4倍上升可以确诊。

五、预后

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改进,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六、治疗

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七、预防

1、疫情监测

2、防鼠灭鼠

3、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4、疫苗注射

策划:赵芃

来源:感染科

编辑:彭 洁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拨打徐医附院健康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医附院说健康丨流行性出血热E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