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卢凯彤自杀了,这次或和躁郁症有关。而就在这个6月,同名品牌创始人和设计师凯特·丝蓓(KateSpade)也因这一疾病选择以自杀方式谢幕。
过去几年,这样的例子在重复发生,人们又开始感叹,这是艺术病,名人病。因为这一疾病的患者里包含了不少名人/艺人(贝多芬,拜伦全家,丘吉尔,陈奕迅,南派三叔……)
而人们也从此记住了,“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鸦雀成群的金色麦田里绝望地拎着一只左轮手枪,坐在一颗树下用手枪笨拙的瞄准了自己的胸膛,两天后离世”。
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拥有惊世骇俗的创作能力,但在早期就曾经因为内心压抑,而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大师的人生就好像他画的向日葵一样,虽然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却总透露着狂欢落幕后的寂寥。
后来,科学家推测梵高就是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所以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把他的生日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然而,越了解却越会发现,它被介入了审美的评价,介入了道德的评论,变得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常见的论断就是:抑郁症,文艺界人士、学者、白领容易得;心灵强大、爱思考的人容易得;城市人容易得;智商高、受教育水平高、道德水准高的人容易得……
从某种意义上,它被演绎成一种“高贵病”,一种带有强烈暗示的隐喻。
国外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智商越高,越容易躁郁。研究记录了个实验个体在8岁时的智商,并在后来评估了同样的实验个体在22或23岁时的躁狂症状。研究者用于评估的条目来自于一个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量表。他们给每个实验个体打出一个分数,用以评估实验个体此前经历过的躁狂特征数目。
实验发现,分值最高的10%的实验个体,他们在儿童期的智商值相应也比躁狂分值最低的10%的个体高了近十个百分点。这种相关性对言语智商高的实验个体尤为明显。
“我们的研究对双相情感障碍如何世世代代被选择下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领导这项研究的格拉斯哥大学的丹尼尔?史密斯(DanielSmith)说,“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基础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选择优势的。一种可能性是,严重的情感障碍,譬如双相情感障碍,是人类为了获取诸如智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这样的适应特征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疾病真的会识人辨人再择其优而攀附吗?成为艺术家就会患上某些特定疾病,而普通人就能豁免吗?
SusanSontag在其《疾病的隐喻》(IllnessasMetaphor)一书中,清晰地呈现了,疾病(尤其是传染性流行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病,如癌症)如何被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治态度,一种疾病的隐喻又如何进入另一种疾病的隐喻。
Susan之所以会有如此深刻的体悟源于她的病痛经历。她曾身患癌症,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中,发现,自己不仅得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更得承受加诸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重压。而“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痛苦致命,因为它以道德评判的方式使患者蒙受羞辱”。
历史终将不断重复,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躁郁症吧。
1.
躁郁症是什么?
躁郁症,医学名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双相障碍的命名源于该病兼有两种情感的极端状态或者是两极—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情绪的跷跷板”。
约有4%的美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双相障碍。男女患病率相同。发病时间通常在十几岁、20几岁或30几岁时,极少更早(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主任方贻儒教授说过,双相障碍具有三高两低特点,即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而且,这一疾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近四成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而一旦被误诊为抑郁症,使用抗抑郁药物又会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加重病情。
许一些基因透露出这一疾病的隐秘线索,但目前尚未找到占主要角色的基因。在现在的研究中,23me公司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GRM3基因变异的人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则是常人的3倍
2.
自杀率最高
不少人或许都听过这一疾病,但却不知道这是自杀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一项大样本临床调查发现,首次住院即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男性自杀风险为8%,女性为5%,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居于首位。
自杀可能发生在双相障碍的各个疾病期,患者处于抑郁或混合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躁狂时要低一些。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一种广义的混合状态下,即自卑、无望、过度自责、易激惹等,会导致较高的自残风险。其他重要的风险因素还包括,首次发作为抑郁相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等。
你还需要知道的是: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遗传因素起了一定作用。
抑郁相与躁狂相单独或同时存在。
患者有一段或多段时间出现过度悲伤和对生活失去兴趣,有一段或多段时间出现情绪高涨和精力极度旺盛并常伴随易激惹,两者之间可有相对正常的无病期。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症状。
治疗主要采用情绪稳定剂,如锂盐和一些抗惊厥药物(常用于治疗癫痫发作的药物),有时心理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有至少一次重躁狂发作(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会功能或伴随妄想),并通常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II型:患者有重性抑郁发作,至少一次较不严重的躁狂(轻躁狂)发作,但没有重躁狂发作。
不过,有的患者虽出现类似于双相障碍的发作,但既不符合双相I型也不符合双相II型的标准。这种发作可归类为待分类的双相障碍或环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文末附心境障碍调查问卷)
3.
15年躁郁症患者自述
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
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果
“我的经历比较有研究价值,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15年,反复数次,并有家族遗传基础。曾自杀数次未遂。”有一次抗抑郁药引发的中度躁医院治疗2月,后有数次抑郁和抑郁后的轻躁狂发作,流程是抑郁-恢复-长短不等的正常间歇期或轻躁狂(不太好分辨)-下一次抑郁,属于典型的躁郁症第二型(重抑郁、轻躁狂;而相反的为第一型)。
近年发作较规律,每年3月和/或11月底有1-2次抑郁发作,持续三个月-半年,目前是又一次冬季抑郁的恢复期。但总的来说,躁狂一次比一次轻,几乎无法和正常分辨;抑郁也能自控一些了。所有西药、中药、电休克、心理治疗我几乎都尝试过。因病程长,体会也较多,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心理上接受疾病。把自己定位为残疾人,放低要求,只要能好好活着就不错。首先保证活着,病不复发,减少对大脑的破坏,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不要跟正常人比,不要追求世俗的成功,没意义。跟以前的自己比更有意义。我们做到少犯病、能做点有价值的事就是成功。并且,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自身的成长就是自身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一定非要屈从于世俗大众的成功标准(名利等等),而是要努力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也就是成长了。2.一定要坚持吃锂盐、丙戊酸钠等情绪稳定剂,副作用会随着长期吃药而减少。但记着要定期做血锂浓度检查,避免中*。我病程中有次数年在很重的环境心理刺激下也未发病,用药是每天一片氯丙咪嗪、两片碳酸锂,另加安坦对抗手抖、心得安对抗心悸。
很多患者都可能要终生服药,我也是,以前不接受,总觉得服药就低人一等了似的,于是好了就停,结果总是反复,后来有位医生说“既然糖尿病人、心脏病人都要终生吃药,那你为什么接受不了呢?”,就是这个道理呀,把自己比作糖尿病人吧。抑郁发作严重时可适当加用抗抑郁药,但好转时一定要及时停,以免加速向躁狂的转变。中药可以吃来辅助调节身体,但作用毕竟不确定,不可因此不吃西药。3.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治标不治本,而挖掘自己犯病的人格基础、努力改变性格中的不利因素、纠正病态思维方式才能断根。具体有森田、认知、行为疗法等都有效,当然急性期还是要吃药控制,恢复期再辅以心理治疗。森田中的“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和“外表正常,内心健康”,带着症状做该做的事,很有效。对症状越躲就越重,直面它、不理它反而会减轻。对抑郁的根本控制,要从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改造入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4.运动对抑郁很有效。实在不想出门时就买个跑步机在家里,能流汗最好。5.抑郁时强迫自己做一点点事,哪怕只是打理下自己的清洁、洗澡洗头发、叠被子、洗碗、扫地、写篇日记、散散步也会减轻无能感,渐渐就能做更多的事。6.养一只可爱的宠物。这对改善抑郁很有好处,能减轻孤独感,为照顾宠物的需要也能强迫自己做事。当然前提是要喜欢小动物,有爱心。7.去教堂。不一定要信服教义,但基督教有很多人生哲理,能让人心境平和,教堂的环境也很能使人放松。在抑郁中,哪怕一丁点宁静快乐的感觉也是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的,积少成多就能有效果。8.睡眠剥夺能暂时改善抑郁症状。因为引起抑郁的物质是在睡眠中特别后半夜释放的,所以睡眠能加重抑郁,少睡或不睡能减轻之(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刚睡醒时抑郁程度最重)。当抑郁症状很重无法摆脱时,可尝试一至二个整晚或后半夜不睡觉,能暂时改善一下也好。9.自杀观念很重、无法摆脱时做一下无抽搐电休克,对打消自杀观念有奇效。我做过多次,除了一过性失忆(我的失忆只维持几小时)外没其他副作用。只要不想死了,事情就好办得多。如确实觉得对记忆力有影响,可以做高压氧治疗来恢复脑力。10.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除了家人、医生、心理热线、病友和少数善良有同情心可信任的朋友外,不要轻易对外人说自己的病。多数人不能理解,反而对自己不利。11.一定要坚持工作,尽可能融入社会。现在工作很不好找,我抑郁时曾因工作能力下降而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好转后又后悔莫及,又成为下次抑郁的诱因。不要轻易辞职,不能坚持时先请假,就说是头疼;再不行就试着告诉领导实情,只说工作压力大引起神经衰弱、顽固失眠,有水平的领导即使不理解也会给假的。然后抓紧时间治疗,尽早重返岗位。如果工作压力太大,请领导支持,调到较轻松的岗位(当然如果自己能力确实不胜任现工作,也无法调岗,还是先辞职治疗,等康复后另外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为好)。压力不大的工作本身就是治疗,能强迫自己和正常人在一起,分散抑郁思维。闲散在家只会加重病情。12.孤独和闲散使抑郁永存。恢复期要强迫自己和正常人在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能受到感染,渐渐改变病态的思维方式。不要只和病友打交道,会互相影响、传染。13.努力加强自我控制,尽量保持中庸。话多、感觉极好时提醒自己是否躁狂,收敛一下言行;该到躁狂周期时提醒自己少说话少动作;抑郁时尽量控制心情不要一低再低,想尽办法找快乐。特别是,在病中(无论抑郁或躁狂)尽量不要单独做大的决定,比如调动工作、结婚离婚等,多和自己信任的人商量,以免后悔。14.少想,多做。很多问题是想不清楚的,一味想太多只会出问题。很多感悟会在行动中自然产生。15.不要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抑郁本身也会自我强化,因为病人能得到他人更多的呵护,减轻压力。所以不要躲在病上,以病为借口逃避可以做到的事。要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它。16.感情方面放低要求。结婚要慎重,因为疾病的反复发作不但影响配偶,也影响子女。(端端酱不太认同这点)
17.无论自己多失败、多悲惨,也要无条件地爱自己、尊重自己,避免自毁、自虐、自弃。没有走到人生的终点,谁也不能把我们定位为失败和无价值!30岁一无所有又如何?40岁又如何?我们本就和常人不同,何必用常人的价值观苛求自己?何必要求常人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我们有缺憾的人生,自有它独特的美感!
(这是端端酱在看资料时浏览到的患者故事,大部分都赞同,只有少数觉得可以商榷,分享给大家。此外,还想分享下面两个视频。)
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学家来帮你双相情感障病因、症状和治疗端端酱
资深医药媒体人丨最“健康”记者丨VCU访问学者丨理想主义丨生活家毕业于国内顶级新闻学专业,师从新闻界泰斗范以锦;八年南方周末一线经验,从环境到健康医疗,坚持专业报道好看耐读有深度,热爱发掘好故事,尤其是那些未被人讲述过、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年,ICFJ全球健康报道江唯一中国获奖者
年,获德国“fallingwall科学记者奖学金”
年,获欧洲肿瘤学院颁发的CancerWorldJournalismAward
年,南方报业年度记者
年,美国VCU访问学者
“记录生命之问,护佑健康之权,发现生活之美。”
长期
这也是一个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到底什么是有氧什么是无氧?到底哪个才能更好更快速的减肥塑形?是不是只有跑步才能减肥?我在视频里详细的给大家回答吧~分成三点:1.什么是能量系统?
2.什么是无氧有氧?
3.我的间歇性运动属于哪一种运动?哪种运动更适合你?
在评论里告诉我,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吧~我先来!我最喜欢和水有关的运动!
参加Zoey的28天沙滩身材私教课
赢大奖-详情点击此处
如何参加
1.下载米熊app
2.注册帐号(海内外都可注册)
3.在搜索框内输入“周六野”即可找到我的课程
4.找到28天私教课-赢大奖,点击参与
5.参与后在米熊课程公告栏可以看到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