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
TUhjnbcbe - 2021/1/22 17:36:00
五倍子


  五倍子含鞍70-80%.鞣酸作用于粘膜、创面溃疡可使蛋白质沉淀凝固,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形成薄膜,将患部覆蔽。对于分泌细胞也有同样作用,可使其干燥,固组织表面紧密,小血管受到压迫,或收敛使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对轻微的肠道炎症,其收敛作用,又可以止泻。此外还有防腐作用,常用于消炎。所以,在发生出血、下痢、肠溃疡、多汗症以及粘膜炎症时,比较适用,但对于急性炎症应当避免应用,因可使炎症表面结痂,遮盖感染,妨碍正常组织的生长。如大量吸收,可伤害肝脏。五倍子体外实验对多种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杆菌(伤寒、副伤寒、痢疾、炭疽、白喉、绿脓、大肠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其抗菌不是由于酸性作用,而是由于所含的鞣酸凝固蛋白,以及其他成分所致。

赤石脂


  赤石脂为单斜晶系的多水高岭土,当赤石脂在50~C,尚余二分子水时,即成为高岭土,含硅酸铝及氧化铁等,对粘膜有收敛和吸附作用,能吸收消化道内的有*物质、细菌*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保护消化道粘膜。又能涩肠止血,治久痢便血等。研末外用治疮痈溃后久不收口,能生肌收口。《本草经》载:“主*疽,泄利肠,脓血,阴蚀,下痢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近代研究其药理作用与古书记载相符。

乌梅


  乌梅乙醇浸液、煎剂及粉剂,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枯草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等皆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乌梅煎剂在试管内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等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并能减少豚鼠蛋清性及组胺性休克动物的死亡数。临床用A型超声波检查,口服乌梅有收缩胆囊的作用,剂量增大,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也更明显,故适用于胆石症、胆囊炎及胆道蛔虫症。

血液检查概述


  血液检查


  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一9%,总量为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主要包括有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的检查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正常值范围

增高的临床意义

降低的临床意义

成人末梢血(4.0~0.0)x09/L

成人静脉血(3.5~0.0)×09/L

新生儿(5.0~20.0)×09/L

6个月至2岁儿童(5.0~2.0)×09/L

生理性: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以及新生儿和婴儿。

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

()疾病 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药物 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五味子


  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降低谷丙转氨酶,都有明显作用,五味子能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朦胧主抑制过程,促使两种过程相互平衡。《本草纲目》记载:“补虚劳令人体悦泽,明目,暖五脏,壮筋骨”。祖国医学认为五味子是补虚益气的强壮滋补剂,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调整有关。又五味子的镇咳作用,与中医书中记载的敛肺气而止喘咳是一致的。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浆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


  有粒:嗜中、嗜酸、嗜碱性三种;无粒: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正常值范围

增高的临床意义

降低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全身感染。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0.0x09/L;重度感染可>20.0x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 糖尿病酮症酸中*、代谢性酸中*(如尿*症)、早期汞中*、铅中*,或催眠药、有机磷中*。

(3)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放射线损伤等。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0.0~0.05(%~5%)

()过敏性疾病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0~0.0(0%~%)

()疾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2)创伤及中* 脾切除术后;铅中*、铋中*,以及注射疫苗等。

()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 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0.20~0.40(20%~40%)

)传染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2)血液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2.减少 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单核细胞0.03~0.08(3%~8%)

()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正常值范围

增高的临床意义

降低的临床意义


  男性(4.0~5.5)×02/L
  女性(3.5~5.0)×02/L
  新生儿(6.0~7.0)×02/L
  儿童(3.9~5.3)×02/L

()相对性增多 见于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 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2.0)×02/L。

()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功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值范围

增高的临床意义

降低的临床意义

女性0~50g/L

男性20~60g/L新生儿70~g/L

()疾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出血

(2)其他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


  (一)简述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一0%。

正常值范围

增高的临床意义

降低的临床意义

(00~)×09/L

(0万~30万/μl)

()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血小板生成减少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疸、过敏性紫癜等。(5)用药药物中*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输液又死亡!3条短信警示所有基层医生

女医生自助做胃镜视频曝光,网友高呼“吓尿了”!

央视:村医将淘汰,剩下的全有执业资格!

医院各部门领导表情包,憋住了,不许笑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