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出血热的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目前在出血热发病人群中,农民占绝大多数。而城市居民染上此病主要是因为在野外、草地或者其他潮湿的地方接触螨虫所致。自10月中旬以来,不到1个月的时间,我院急诊科已收治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例因就诊延迟、各脏器功能衰竭已死亡,2例目前正在住院治疗,病情危重。今年的发病率较往年明显提高。流行性出血热进入冬季高发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汉坦病*)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已成为除病*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二)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感染出血热会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其典型症状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该病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早期发热期症状无特征性与普通感冒症状有些类似,比如发烧、头痛等,因此很容易误诊。人们形象的总结出该病的特点:“高烧脸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哪些异常?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2.血液生化检查
(1)尿素氮及肌酐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
(2)电解质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3)二氧化碳结合力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4.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细胞可查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1:20以上和IgG抗体1:40为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者也可诊断。RT-PCR法检测血清中病*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五、流行性出现血热该如何治疗?能治好吗?
如果早期治疗,多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能够治愈,且无后遗症。出血热早期表现与感冒类似,易误诊,医院治疗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等肾损害表现,病死率高达20%~90%。体内病*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是该病的极期,即最重的时期,该期病死率极高。三早一就(早休息、早诊断、早治疗和就近就地到有诊疗条件的医疗单位救治)是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也直接关系到该病的预后。
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注意观察出血热早期症状,如发烧、头痛、腰痛、眼眶痛、酒醉貌等,医院就诊,进行各项检查,切莫大意。
1.治疗的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六、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呢?
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
做好食品、环境、个人卫生,必要时可用出血热疫苗预防注射。 为了有效预防出血热,农村家庭在饮食时要注意卫生,吃剩饭时一定要加热,杀除有可能残留在食物上的鼠类排泄物,城市居民在此期间则尽可能减少接触潮湿的草皮和绿地等鼠类活动的场所。注射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方法之一。
供稿:急诊科高纪平
(医院宣传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