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钟摆病,海明威、丘吉尔、梵·高等名人都曾被双相障碍所困扰,但千万别以为“双相障碍”只是天才们的专属,其实在精神类疾病中,双相障碍也是一种常见病,济宁这位患者病时喜欢赤脚走买买买。
赤脚暴走不停歇
他发病就爱买买买
50岁的郭先生已有20多年的病史了,躁狂时经常不穿鞋暴走买东西,据家人介绍,不管他有多少衣服,只要躁狂症发作时必须出去买几件回来,还热衷于买伟人画像发给街坊邻居。他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当抑郁发作时还有自杀的念头,经常借酒买醉,幸好多次自杀被家人及时发现,这样情绪的忽高忽低也影响了郭先生的工作,只能辞职在家由家人看护着。
由于双相障碍的反复发作,让一家人每天提心吊胆度日的同时还要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和心理折磨。前不久郭先生旧病复发,医院精神一科就诊时,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十分体面,而双脚却没穿鞋,因长时间暴走皮也磨破了,换病号服时,他总要先将自己的衣服叠放整齐才可罢休。
“患者有多年的双相障碍,饱受精神上的摧残,我们接诊后先处理了他的外伤,紧接着做了脑CT、脑电图检查,排除了脑部异常指标,还进行了内分泌的检查,排除了内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的精神障碍。”医院精神一科副主任医师王中刚介绍,根据患者病情,为其进行了精准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着无抽搐电休克等物理治疗,稳定躁狂情绪,期间还为其进行了认知行为等心理治疗,两个星期左右,郭先生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
记者见到郭先生时,正是他躁狂一点点平稳的时期,长时间的躁狂症状也在透支着他的身体,使其疲惫不堪,对于发病时做过的事情他已经没有印象了。“双相障碍患者有着不为人知的苦与痛,两种极端状态的随时不经意切换特别折磨人,在治疗中更需要家人、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王中刚说,由于患者一生当中可能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疾病带来的情绪反复、身心俱疲和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增加他们的自杀风险。
抑郁登场时
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双相障碍多起病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精神科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类疾病,具有复发率高、共病率高等特点,需要长期坚持服药维持治疗,发病时主要表现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三种形式。”王中刚告诉记者,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容易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心烦焦虑、活动减少、动作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失眠、早醒、精力不足,有时伴有幻觉和妄想。而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自我评价高、睡眠需要减少、待人接物却过于热情。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还具有两面性,临床上误诊、漏诊情况时有发生。”王中刚强调,很多患者因抑郁情绪而被误诊为“抑郁症”,由于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就会导致病情长期不能缓解甚至加重恶化。而躁狂发作较轻的患者则自我感觉良好,加上社会公众对于双相障碍疾病知识的缺乏,不会主动就诊,也使得病情延误治疗。
17岁的小孙是高一的学生,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近乎偏执,考试必须要考第一名,不然心情就会十分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两年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来院治疗,通过医生的详细询问,最终家长回想起小孙曾经有段时间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充满了“斗志”的异常行为,当时家人都以为是在发愤图强学习便忽略了,其实这正是双相障碍的躁狂症状。
王中刚对处于抑郁阶段的小孙进行了药物治疗以及心理疏导等,让小孙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让其从思想上进行放松,帮助她走出困境。
王中刚提醒,当确诊患有双相障碍时不要过分担心,患者对自己要有信心。只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系统的专业治疗,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以达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
双相障碍是常见病
这些人容易被盯上
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应激和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均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由于双相障碍病因不明,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该病尤为重要。
“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如果25岁或更早起病、有双相障碍家族史、伴有幻觉妄想症状,起病突然、易激惹等情况时,病情发展为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较大,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