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萍
“背起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雄壮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回荡在云贵高原大小凉山、攀枝花米易县上空。
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成昆铁路作为重点项目,受到了毛主席的关心和重视。毛主席说“成昆铁路要快修,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没有铁轨,把沿海铁路拆下来,没有路,我骑着毛驴下西昌,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
号令出,动若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几个师的指战员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汇集到我国大西南成都、昆明一线,拉开了修建成昆铁路大汇战。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令人望而却步的悬崖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年,我20岁,正值青春年华,在医院服役,奉上级命令调入地处四川攀枝花米易县,为保障成昆铁路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有幸成为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光荣铁道兵。现在,我已76岁,古稀之年,每当回想起铁道兵的青春岁月,感慨万千。
当年,铁道兵的口号是:艰苦光荣,劳动光荣,当铁道兵光荣。“三荣精神”融入到每一位参与修建成昆铁路的铁道兵战士的青春梦想。铁道兵官兵们心怀“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和“革命何惧生与死,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劈山凿路、遇水架桥,用铁钎、铁锤、手动风枪和三尺斗车,完全靠着人拉肩扛,硬是打通了一座座隧道,修筑了一架架飞桥,搭起了西南运输线的大动脉。
同时,修路战士们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铁道兵战士熊汉俊不幸跌入龙骨甸大桥桥柱中,与大桥浇筑为一体;沙木拉打隧道发生特大泥石流,87名铁路工人不幸遇难……据统计,成昆铁路每修建一千米就牺牲2名建设者,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千米的铁路就牺牲了人。目前,成昆铁路沿线共有22座烈士陵园,长眠着约名烈士,几乎每个火车站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或墓地,默默注视着来往的列车,守护着这条由血汗铸就的英雄路。
我所医院,在建设初期各方面条件非常艰苦。医务人员一方面住帐篷、席篷,吃压缩干粮蔬菜,垦荒种菜,自力更生;另一方面,站岗放哨、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铁道兵官兵做好健康保障。“天当被地当床,提着马灯手术忙”医院在艰难环境下,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在荒凉的“牛啃土”这块土地上,建起了有内外科、传染科等标准病房,符合平医院。
医院参加修建成昆铁路10年间,与战友们结下了生死情谊,有一件事让我感动至今。我22岁那年,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因用药不当引起胎儿宫内窒息,造成产后大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医院院长立即组织抢救,因失血过多,需要大量输血。有6位战友毫不犹豫撸起袖子为我献血,6位战友的鲜血汩汩地汇集到我的血管里,把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当时,作为保障医院,战友们撸起袖子献血是很平常的事,再加上制度规定,我当时也不知道为我献血的战友姓名。
年,成昆铁路通车后,很多战友又奔赴了其他的工作岗位,这6位战友的名字就更无从查找。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可以说,“铁道兵”三个字已融入到我的血液里,让我终生难忘。现在,我只能以“永远的铁道兵,一辈子战友情”来向他们致敬。我这辈子能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能为实现党中央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我很自豪。
根据国家发展建设需要,上个世纪80年代,铁道兵就已军转民,但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牺牲精神,以及“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依旧回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条战线,并将永远传承庚续下去。
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我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最珍贵的记忆分享给大家,并借此机会,向英雄的铁道兵致敬。
铁道兵精神永存!
铁道兵军魂永在!
英雄的铁道兵万岁!
作者简介:张萍,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退休员工。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