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河微医」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魏浩
12月14日15时40分许
医院急救站调度台的电话,响起一通急促的铃声
“郑东新区黄河路与众意西路交叉口西北角有人晕倒,可能是胸口痛,请立即安排急救人员前往!”
医院(11号)急救站立即派出救护车出诊,
伴随着救护车的警报声,一场院前ECPR(体外心肺复苏)演练
正式启动!
01惊心动魄
此次演练所有参练的急救人员
事先均不知情
模拟的事发现场
也是考核组直到
演习开始前才临时确定
目的只有一个
力求真实!
接到出诊任务后,一线值班的医生、护士、司机和急救员,整理装备迅速出发,5分钟后便火速赶到了事发现场。
途中,急救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变化考虑为心跳骤停,电话指导求助人给予患者胸外心脏按压,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急救人员将患者基本情况上报指挥中心,请求ECMO小组立刻支援。
抵达现场后,急救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经过初步检查,患者无自主呼吸,颈动脉无搏动,仍然处于心跳骤停状态。
急救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仪上机、建立骨髓腔输液通路、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急救药物应用,定时判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
接到出诊求助后,值班的ECMO小组成员从急诊抢救、急诊ICU病区迅速集结,携带ECMO等设备于15:59出发,16时05分抵达事发现场。
经过评估,患者符合ECMO上机指征,给予双侧腹股沟区消毒、铺巾、便携式超声引导下穿刺植入ECMO插管,与事先预充好的ECMO循环管路连接。
16时40分,ECMO顺利运转!
16时50分,患者被顺利转运到医院急救中心,团队成员迅速将患者转运至抢救间复苏室,过床、转换呼吸机、调整各仪器参数、交接病情、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进行下一步治疗。
演练结束后,参加演练的医务人员及时进行复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
这是医院急诊医学科
今年举行的第二场院前ECPR演练
本次演练最大的特点就是
不预设时间、地点、脚本
02“生命绿色通道”驶向院前
为何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
去模拟真实的急救现场?
这是因为ECPR(体外心肺复苏)
可以使心脏骤停的患者出院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
而ECMO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成功上机
直接关系到ECPR能否成功开展
关系到心脏骤停的患者能否恢复良好的神经功能
12月1日
省医急诊医学科正式成立中原急诊ECMO救治中心
这标志着将ECMO技术向院前急救全面延伸
急诊医学科独立开展ECMO技术近三年来
不断实现突破成功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ECPR救治成功率达全国先进水平
ECMO小组负责人杨蕾介绍说:
ECMO技术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把ECMO技术全面延伸至院前,尤其是在复杂的院外环境实施精准及时的ECMO上机,是全省急救领域的一项创新,也是对急救人员的巨大挑战。
如今,急救团队在出诊途中,只要判断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就会立刻请求ECMO支援。“无论患者最后是否用到ECMO,ECMO团队都会全程守护在患者身边随时待命。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急诊医学科主任秦历杰说。
日常救治资料图
为此,科室专门成立了ECMO小组。为保证院前ECMO团队3分钟出诊,分布于急诊医学科不同病区的、受过专业ECMO技术培训的人员全天候值班,随时准备开展各种危重症患者ECMO救治,进一步缩短ECMO上机时间,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同时,科室还不定期组织各类培训和演练,不断强化急救人员ECMO操作的业务熟练程度和急救团队的协同配合能力。
中原急诊ECMO救治中心成立后,省医还将在全省急诊专业内开展ECMO技术的培训,医院传授技术,逐步将ECPR技术向基层普及,以创新变革新思路为急诊医学注入生命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急诊急救事业发展。
什么是ECMO?
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是将患者静脉血由离心泵(人工心)引流至体外,经过膜式氧合器(人工肺)氧合和二氧化碳排除后回输患者体内,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肺功能作用,为原发病治疗争取时间的一种技术,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救命神器”等。
ECMO有哪些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
2.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心源性休克,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术后等;
3.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如严重ARDS、肺栓塞、哮喘持续状态、肺移植患者的过渡等;
4.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循环衰竭,如感染性休克、大面积重度烧伤、药物中毒、溺水、创伤等。
24小时急救联系方式
(专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