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一般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渐进手段,也就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手段,一点一点去改,被称为“改良”,或者干脆叫“改革”。
另一种手段,是激进手段,也就是把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体制性要素,一夜之间推到重来,也被称为“革命”。
革命的,暴风骤雨的改革,在经济学领域,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在20世纪有两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
一场是在东欧,以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整个社会,以一场疾风骤雨的方式进行改革,标志就是国有资产全部股票化,私营化。
另一个发生在中亚,以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为代表,国有资产迅速私有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迅速向市场经济过渡。
这两场改革,手段相似,但效果却截然相反:
波兰的休克疗法异常成功,三十年以后,波兰的人均GDP,能够和西欧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波兰也进入了一个发达社会;
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却非常不尽如人意。休克疗法的后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寡头,寡头有钱有势,便染指整治,然后让整个国家陷入寡头经济,官商勾结,腐败丛生,经济结构单一,人们的生活日益下降,俄罗斯从一个妥妥的发达国家,逐渐向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迈进。
很有意思的对比,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休克疗法,在波兰就可以成功,在俄罗斯就没有成功?
颇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
对于“休克疗法”,也迅速的陷入了争议。
褒之人,说它是治国之利器;
贬之人,说它是祸国之*药。
甚至好多人言之凿凿,说发明这个“休克疗法”的经济学家,也就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实际就是美国中情局的间谍,是忽悠苏联人,发明出来的一个损招。
“休克疗法”在中国,更是谈虎色变。
那么“休克疗法”,到底好,还是不好?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好有坏,有阴有阳,有其利必有其一弊。
“休克疗法”,同样也不例外。
一个人,得了一场病,是慢慢养,还是快速治,也得因病因人而已。比如病*感染,就得慢慢养,比如肿瘤,在转移之前,就得争分夺秒的治,转移之后,反而却不能着急,反而要乐天达人,慢慢治了。
改革也是如此。
经济改革,其实质是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重新分配,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还要艰难”。
在既得利益没有形成之前,改革是选择钝刀割肉,还是利刃割肉?
是短痛还是长痛?
是一下子割到底,还是今天割一下,明天再割一下?
一旦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当年的“屠龙少年”也变成了阻碍改革的力量。利益群体之间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再也割不下去了。
好多国家,采取渐进改革,看似稳妥,但到一定程度,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我们看到某个国家,采用休克疗法,千万不要用鄙夷的眼光去看待,更不能简单否定为“卖国”,也许人家的“休克疗法”是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