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一、水产养殖业现状
水产养殖业是保障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
渔业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
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30年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万吨(养殖产量万吨,淡水养殖占59%)
淡水产品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比重超过40%
水产品出口额连续15年位居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二、全国水产病害基本情况
年,全国共监测到余种养殖对象多种病害;
全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主要为细菌病、病*病、真菌病、寄生虫病等,主要疾病种类达到余种;
淡水主要养殖鱼类中,草鱼、鲤、鲢、鲫、虹鳟、鳗鲡、鳜鱼、乌鳢、斑点叉尾鮰、鲟鱼、鳖、南美白对虾等病害较为严重;
每年全国因病害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亿元。水产养殖病害问题的深远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水环境严重恶化;
水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水产品贸易受到影响;
人类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病原
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病原体的*力大小,存在状态数量多少。
寄生宿主的部位,一般有一定的器官或组织,有专寄消化道,有专寄胆囊,有的专寄在鳃上,有专寄在肌肉,有必须在血液如血液锥体虫。有内寄生物,寄生在体内组织器官内,外寄生物,寄生在皮肤和鳃如指环虫。
(二)宿主
疾病的发生与:与宿主的大小与性别有关;与宿主的遗传因素有关;与宿主的营养状况有关;与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
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鱼要生活,一方面要求有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则一定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生活环境发生了不利于鱼的变化或者鱼体机能因其他原因引起变化而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就会引起鱼类发生疾病。因此,鱼类患病是机体和外界因素双方作用的结果。前者时致病的内因,后者是外因。
1、水温:
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1)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2.水质变化:
(1)透明度: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
(2)H2S、NH3-N等物质超标:易发生中*;
H2S:使神经系统中*,抑制某些生理功能。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气体。水体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包括动、植物残骸和其他蛋白质的分解,有的则是通过硫酸盐还原作用,还有工业废水的硫化氢。
NH3-N:NH3(游离态):*性大;
NH4+(离子态):*性小。
水产养殖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饵料、水产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一般鱼类的含氮排泄物80%-90%为氨氮。
水体有害气体的消除方法:
a.升高水体的pH
b.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充氧),水体DO升高后
H2S的溶解度降低
c.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鱼收获后晒池,氧化底
泥中的有机质,增强硝化作用去除氨,还可应用水底质改良剂的
吸附作用来降低。
d.化学固定法:使H2S生成无*的沉淀,如: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
剂:Fe2++S2-=FeS(沉淀)
e.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
(3)余氯: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
(4)水质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
(5)pH、盐度变化
水产养殖动物适应性:弱碱性(pH6.8-8.2),过高or过低均不利生长,过低(pH值低于5),海淡水动物都难于生存,用生石灰、沸石粉调节;过高(pH值9.0),水中分子氨氮升高数倍,有*成分也相应增加,换水,降碱灵。
3.溶解氧(DO)
DO过高:气泡病
DO过低:缺氧、浮头、泛池
4.二氧化碳:
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碳源,但是,对水生动物有害。超过80毫克/升时,引起呼吸困难;超过毫克/升时,昏迷仰卧和麻痹;超过毫克/升时,大量死亡。
5.人为因素:
(1)种苗放养密度不当;
(2)种苗搭配比例不适;
(3)饵料管理不当;
(4)药物使用不当。
外界因素:
病原生物:细菌、病*、真菌、寄生虫、敌害;
环境因子:水温、溶解氧、pH、化学物质、浮游生物;
人为因素:放养密度、混养比例、饲养管理、操作方式;
内在因素:
品种退化,免疫力抵抗力下降。
三、疾病的控制
(一)疾病的诊断
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鳃、鳍、皮肤)、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物(寄生虫)。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质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4.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
体表检查
先用肉眼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睛、鳃盖、鳞片、皮肤、鳍有无充血、发炎、颜色变白或变黑、粘液增多、皮肤粗糙、肿胀、溃烂、小点、增生物、眼睛浑浊、眼睛突出、鳞片竖立、腹部膨大、鳍条破碎、残缺不全、畸形、肛门红肿等异状,及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
腔及鳃检查
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及鳃有无充血、发炎、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颜色变成深浅不一、鳃丝腐烂及大型寄生虫(如中华鱼蚤、锚头鱼蚤)、胞囊等;然后再在载玻片上放一滴清水,刮取病灶部分粘液或剪取少量鳃丝,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鱼苗、鱼种即使肉眼看不到异状、也必须剪取鳃丝进行镜检,因鱼苗、鱼种的鳃上寄生虫病很多,有些又没有十分明显症状。
将鱼的腹部剪开,检查腹腔内是否有腹水,然后剪去一侧体壁,用肉眼观察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及胞囊,腹膜、肠系膜、脂肪组织等是否充血,各内脏有无异状,如肠某一段特别膨大,肝脏肿大、淤血、有坏死病灶等,然后将各内脏分开。
一般作为鱼病诊断,如肉眼看不出有异状,就主要检查肠。将肠剖开,先用肉眼检查肠内有无食物,粘液多否,肠壁是否充血、发炎,有无白色小点,有无大型寄生虫等;
如仍未检查出患什么病,就应进一步检查肝、脾、
肾、胆、鳔、心脏、脑、肌肉、骨骼等。由细菌、病
*引起的鱼病,目前一般采用肉眼观察诊断,而准确
的诊断方法(尤其是有些疾病的症状较近似时)应
采用荧光抗体法、酶抗体法、中和试验法、血清凝集
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及病理诊断等。对于鱼类中*或
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还要对食物、池水、鱼
体进行分析,才能确定。肿瘤须做组织切片来诊断。
微观观察诊断:
通过镜检(放大镜、显微镜和电镜)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变化
1.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病原分离→纯化培养→人工感染→细菌鉴定
2.病*性疾病的诊断:
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种类
包涵体:病*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由
病*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
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电镜检查: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DNA探针、酶标抗体等
鱼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
清淤药物消*
(生石灰:50-60千克/亩;漂白粉:30-50克/立方水;三氯异氢尿酸:15克/立方水);
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1)水深的调节
(2)水色
*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3)水色的调节方法:
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一般放养0-0尾鱼/亩。
4.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养殖动物消*:(1-1.5%食盐水、万分之四食盐小苏打合剂;03-0.5ppm碘制剂、5-10ppm高锰酸钾等);
工具消*:漂白粉、高锰酸钾、硫酸铜等;
食场消*: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等;
5.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提早放养、合理密度、“四定”投饵、
日常巡查、细心操作;
6.免疫预防:疱疹病*病疫苗;草鱼出血病疫苗;爱德华氏菌病疫苗;柱状*杆菌病疫苗;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疫苗;
如何尽早发现鱼病?
①看鱼的游泳行为发现鱼病:如果鱼离群独游、池边聚集周游、打转狂游、烦躁跳
跃等现象,即可判断鱼病正在发生;
②看摄食发现鱼病:摄食突然下降或突然猛增,预示鱼有可能发病;
③看养殖环境发现鱼病:如果水环境恶化、氨氮增高、水质恶化、蓝藻暴发、溶氧
下降,预示鱼病可能发生;
④看体表症状发现鱼病:如体表发黑、体表或软组织出血充血、表皮或鳍条或鳃组
织溃烂、肛门红肿、腹部膨大、体表有明显溃疡、身体变形、鳞片竖立、体表赘生物等症状,即可判断鱼病在发生;根据季节变化发现鱼病:许多病有适宜的发生和流行季节,根据季节变化、水温变化等可以及时预测和发现鱼病;
药物选择的原则
有效性:根据鱼病诊断结果,选择对疾病有效的药物。
安全性:不能使用对养殖水环境或食品质量安全或人类健康有潜在的
危害而被被禁止使用的药物。
方便性:全池泼洒法与投喂药饵法是鱼病防治最简捷和有效的办法。
经济性:药物本身的价值不能太高,超过养殖产品的价值或渔民承受
能力;施用过程不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治疗成本。
给药剂量的确定
商品药的给药剂量按渔药制剂产品说明书为准。
外用给药量的确定:
水体计算:水体积(m3)=面积(m2)×平均水深(m);
计算出用药量用药量(g)=需用药物的浓度(g/m3)×水体积(m3);
内服药给药量的确定:
用药标准量:指每kg体重所用药物的g数(g/kg);
药物添加率:指每kg饲料中所添加药物的g数;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内服药的给药量。
给药时间一般常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0:00时或下午16:00~18:00时。
渔药理化性质
多数渔药在遍洒给药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不宜在傍晚或夜间用药(某些有氧释放的渔药除外,如过氧化钙、双氧水等);
天气情况
池塘泼洒渔药,宜在上午或下午施用,避开中午阳光直射时间,以免影响药效;阴雨天、闷热天气、鱼虾浮头时不得给药。外用杀虫剂不宜在清晨或阴雨天给药,
环境因素
一些杀虫剂的*副作用也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如硫酸铜在水温35℃时全池泼洒就很容易造成中*;池塘浮游植物丰富时用药需谨慎;菊酯类杀虫剂不宜在较高的温度下使用;光敏感渔药,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因而不宜在中午光照较强时使用。
鱼病治疗不见效的主要原因
没有对症下药:诊断不准确导致用药不对症;
用药量不准:计算不准或称量不准或面积水深测量、饲料量估算错误;
用药疗程不足:没有按规定治疗足够长时间;
药物失效:药物长期存放或见水暴气后效果下降;
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药物之间产生相反作用影响效果,如敌百虫与生
石灰合用;
水质过肥:水中的有机质会消耗一部分药物,影响效果
温度效应:温度不适宜导致药物效果没有发挥;
抗药性:药物反复多次使用后导致的病原抗药性;
溶解不完全:药物没有充分发挥效力,鱼食用药物颗粒导致死亡;
泼洒不均匀:没有能彻底杀灭或控制传染源;
疾病本身难以治愈:如病*性疾病等;
新疾病:新出现的鱼病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法。
四、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药物使用原则
(1)渔药使用的基本原则为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
(2)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3)渔药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严禁生产、销售和使
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4)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性小、
副作用小、用量小)渔药,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生物源渔药和渔用
生物制品。限制或禁止使用“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渔药。
(5)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盲目增加用量或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6)执行休药期,确保上市水产品的药残限量符合NY要求。
(7)严禁使用禁用渔药,水产饲料添加剂应符合NY要求,不得选用国家
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