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TUhjnbcbe - 2023/2/2 17:03:00

1.免疫(Immunity):系指机体识别与清除一切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系统: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

3.Antigen: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4.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6.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半抗原(hapten):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

9.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异嗜性抗原最初是由Forssman发现,故叉名Forssman抗原。

10.TD-Ag: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称T细胞依赖抗原(TD-Ag)。

11.TI-Ag: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

12.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13.Antibody:抗体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即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4.Immunoglobulin: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某些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

15.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16.调理作用: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7.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18.补体与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经活化具有酶活性并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一组蛋白质。其组成约30余种,按生物学功能可分为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类。

19.膜攻击复合体MAC:C5b复合物进一步使若干(12~15)单链C9分子聚合,并与之结合,形成C5b(9)n复合物,从而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个贯通内外的“管道”结构即膜攻击复合物此时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胞质内容物外漏,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

20.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经典途径。

21.MBL途径:由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MBL途径。

22.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为旁路途径。

23.同种限制因子(HRF):又称C8结合蛋白,这种膜结合性调节蛋白广泛分布于正常人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通过与C5b复合物中C8分子的结合,阻断C9与C8的结合及C9分子的聚合,使自身细胞膜上不能形成MAC,以保证补体激活时周围正常自身细胞不被溶解破坏。

24.促衰变因子(DAF):广泛分布于各种血细胞和体内其他组织细胞表面,能于上述细胞表面的C4b/C3b分子结合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从而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在自身细胞膜上行成形成,并能够使已形成的C3转化酶迅速自发衰变,阻止MAC在自身组织细胞膜上行成,保证宿主细胞不被溶解破坏。

25:备解素:又称P因子,血清中的P因子与C3bBb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可使C3bBb半寿期延长10倍,从而加强C3转化酶烈智C3的作用因此对补休率路途还且右正性调节作用。

26.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27.自分泌效应:若某种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

28.旁分泌效应:若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且二者邻近,则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

29.集落刺激因子(CSF):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

30.干扰素(IFN):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31.白细胞介素(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后来发现IL也可由其他细胞产生,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这一名称仍然沿用至今。

32.生长因子(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

33.细胞表面标记:免疫细胞间或介质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他分子,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

34.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广泛表达在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小板谱系及非造血细胞上。

35.CD分子(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D参与细胞的识别.粘附和活化等功能。

36.粘附分子(adhersionmolecules):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或粘附)的膜表面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

3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