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庆特刊有机化学家的故事那些化学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22.巴斯德(LouisPasteur,--)

巴斯德是法国生物学家,但他对化学也作出了杰出贡献。年起任教授。巴斯德开始研究酒石酸时,已有大量资料可供利用,他发现了分子的不对称,导致了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了碳的正四面体的概念。年,26岁的巴斯德首次把外消旋体拆分。在放大镜下小心地用镊子把酒石酸盐外消旋体分离出两种晶体,并观察左旋与右旋体的旋光性。他用木材制作了晶体模型,证明了左旋体和右旋体互为镜象的关系。

23.法拉第(MichaelFaraday,--,英国科学家)

法拉第年生于英国塞里郡纽翁顿·巴次,父亲是铁匠,家庭生活贫困,十三岁时就当报童和书贩。借此机会,读了不少科学书。有位顾客送给他一张戴维在皇家研究院讲演的入场券,听完报告誊清记录稿,送给戴维并要求给他一个职位,戴维高兴地答应于年录用为助手。年任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年任皇家研究院的讲座化学教授,一直至病逝。

法拉第于年发现苯。当时照明煤气是将鲸鱼或鳟鱼的油滴到热的炉子里面而产生煤气,把它加压储存在容器里供用户使用。在压缩煤气的过程中,同时得到一种油状液体。法拉第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了这个液体,细心地蒸馏,每隔10℃更换一次接受器,收集各段馏分,然后再精馏,发现在80-87℃区间的沸点较为恒定,蒸出大量的液体,而在蒸馏其馏分时,温度经常要升高,这一点启发了法拉第,他继续研究80-87℃区间,终于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拉第描述这种碳氢休合物是略带苦杏仁味、无色透明液体,熔点5、5℃,沸点82、2℃,在15、5℃时的比重为0、85,这些数据与现在测得的数值是比较接近的,稍出入是因为当时法拉第分离出来的苯还不够纯。法拉第还观察了,这个液体不导电,微溶于水,易溶油、醚和醇中。在阳光照射下,与氯反应,生成二种物质:一种是结晶,另一种是粘稠的液体。法拉第将这个液体的蒸气通过热的氧化铜,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分析结果,碳和氢的重量之比是12∶1。但法拉第所采用的原子量与现在不同,当时的标准是C=6,H=1,所以法拉第认为这个化合物的实验式为C2H,把它称为重碳氢化物(bicarburetofhydrogen)。如果法拉第能够采用现在原子量的标准,那么,他可以正确地表达苯的分子式,这是无疑的。尽管如此,法拉第首次分离出苯,并研究了苯的性质,测定了苯的组成。所以法拉第在发现苯对芳香族化合物的贡献是杰出的,他于年6月16日报告给皇家学会。后来,李比希提议命名为苯,苯从希腊文phene是照明,因为从照明气中发现的。法拉第还是第一个研究天然橡胶成分的科学家(),提出了天然橡胶含5C,8H。从现在观点看来,法拉第最重要的工作是关于电解方面的研究。

注:戴维是英国物理化学家。

24.傅瑞德尔(CharlesFriedel,--,法国化学家)

傅瑞德尔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strasboury),在武慈指导下学习化学,年获得博士学位,年任教授,八年后接替武慈首席有机化学教授位置。

傅瑞德尔对矿物学和有机化学的研究很有成就。合成了异丙醇,乳酸和甘油,从年至年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茨(Crafts)合作,发现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把卤代烷加到苯中,便会反应。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反应称为Friedel-Crafts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

25.克拉夫茨(JamesMasonCrafts,--,美国化学家)

克拉夫茨年生于美国波斯顿,在技术学校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机械学一年,年攻读矿物学,年在本生指导下学习化学。年在巴黎武慈指导下学习化学。年返回美国,次年任Cornell大学化学教授会领导人。四年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普通化学领导人。--年在巴黎大学与傅瑞德尔合作,发现了傅-克反应。此外,他在计温技术方面也作过贡献。年回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后,担任该校校长职务。

26.休克尔(ErichHuckel,--,德国化学家)

休克尔年生于柏林,父亲是医生。他入Local大学读物理,二年后转至Gottingen大学学习应用机械工业。他与荷兰物理学教授德拜(PeterJ.W.Debye,--,休克尔是他的助手)提出德拜-休克尔的离子互吸理论。他们认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强电解质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可以归于离子间的电性相互作用。德拜和休克尔推导出当量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他于年开始对芳香性进行研究,基于苯和吡啶等化合物的化学行为与结构联系,提出著名的休克尔(4n+2)π电子规则。年,休克尔提出了分子轨道的简化的近似计算方法,称为休克尔分子轨道法(HMO法)。

27.英果尔德(C.Ingold,--,英国化学家)

英果尔德是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物理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著作很多。他是中介论的创立者。当鲍林和威兰特的关于共振论论文发表之后,英果尔德立即于年对共振论表示赞同,并称为物理学原理,而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化学原理,而他表示,中介一词是更为合理的概念。到年,英果尔德在《关于苯的结构》一文中进一步把中介论和共振论融合起来。

28.瓦尔登(PaulWalden,--)

瓦尔登生于年7月26日,是帝俄时代的拉脱维亚人。幼年丧父母成为孤儿。在当地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后,被公费保送到拉脱维亚的里加(Riga)上中学,成绩优异。年19岁中学毕业,进入里加很有名的工业大学。年他跟着他的老师,当时颇有名望的化学教授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去德国苯比锡大学,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一面做私人教师来维持生活,所以他于28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回到母校工作,从助教、讲师、教授、教务长一直到校长。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并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年这三年间,他从事有机立体化学研究,发现了著名的瓦尔登转化现象。由此引起英、美、德、意等国许多化学家进行类似的研究,使他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瓦尔登在年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从年起被德国的罗斯托克大学聘任为教授。从此他成为国际化学界很活跃的一位化学家。年受聘为美国康乃克大学的客座教授。年他曾担任第九届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会长,历时四年。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斯托克的家被毁,他不得不逃到德国土宾根,成了土宾根大学的客座教授。瓦尔登一生的著作很多,发表论文将近二百篇。他写的书有《瓦尔登转化》(),《非水溶液》()年,《作为化学家的歌德》(),《化学简史》()等。他一生名誉很多,得过许多国外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得过很多国外学术机构赠的奖章。他之所以取得惊人和成就是勤奋努力的结果,他自己说,曾经有些年每天只睡上3-4小时,而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和做实验研究。

瓦尔登于年1月22日在土宾根因病逝世,享年94岁。

29.格林那(VictorGrignard,--,法国化学家)

格林那试剂是有机化学工作所熟知的最有用和最多功能的试剂之一,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格林那发现的。

格林那年生于法国塞堡(CherbourgFrance)。在里昂(Lyons)他跟L.Bouceault学习一年后,在巴比埃(P.ABarbier)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年他在巴比埃的指导下着手把金属镁用于缩合反应研究。他很快发现一个卤代烷与镁在绝对乙醚中反应,在没有任何副反应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能顺利完成。年格林那发表关于混合有机镁化合物的论文,并把有机镁应用到合成羧酸醇和烃类化合物。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是每个化学家所共知的。在里昂和后来在南锡(Nancy),格林那继续研究有机镁化合物。在南锡他成为有机化学教授。年他回到里昂接替巴比埃任化学系主任。由于格林那发明了格林那试剂于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30.卢卡斯(J.Lucas)

J.Lucas)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教授,他始创了卢卡斯试剂(ZnCl2+浓HCl)用于鉴别伯、仲、叔醇。年J.Lucas与SaulWinstein在研究3-溴-2-丁醇用浓氢溴酸处理得到2,3-二溴丁烷的反应时,提出邻基团效应,在立体化学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31.扎依切夫(A.M.Saytzeff,--)

扎依切夫是俄国人,是有机结构理论奠基人布特列洛夫的学生。由年起任喀山大学的讲师,年任教授。培养了无数卓越的有机化学家。他曾致力于布特列洛夫的第二,第三醇合成法的研究,不饱和酸和羟基酸的研究,曾发现过环状内酯。在年第一次提出脱卤化氢反应的取向法则。这种优先形成稳定异构体取向称为扎依切夫取向。

32.麦尔外因(HansL.Meerwein)

麦尔外因是德国化学家。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曾在威士巴登、波恩和查律丁堡读书。年在汉堡获得博士学位,在年他成为副教授。八年后他被聘任为教授Konigsberg化学研究所所长,年在Marburg他有同样的位置。麦尔外因在有机化学上作出了很多贡献;包括麦尔外因反应,醛和酮用醇铝化合物还原(称为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片呐醇重排和重氮甲烷的研究。而更突出的贡献是在年麦尔外因为了解释莰烯氯化氢加成物转化成异冰片基氯而首先提出碳正离子重排的理论。其过程是莰烯氯化氢加成物失去氯离子形成正离子Ⅰ,然后通过1,2-烷基迁移铖碳正离子Ⅱ。因此麦尔外因被誉为现代碳正离子化学之父。

33.威廉逊(A.W.Williamson,--)

威廉逊出生在英国伦敦。在儿童时代由于健康不佳使他失去一只眼睛和一臂的功能。年在HeidebergGmelin指导下学习化学,然后于年在Giessen在Liebig指导下学习。年,他在伦敦被聘任为大学教授,在那里他主要从事酯化理论的研究,这个工作为醇和醚的实验式所提供的实验证据与由Gerbart(--)和Laurent(--)所提供的一样。威廉逊最先合成了原酯。年他得到了英女王勋章。

34.乌尔曼(FritzUllmann,--)

乌尔曼是德国人,出生在巴伐利亚州的Furth,他曾在日内瓦大学Graebe指导下学习,在那里他成为副教授。从年至年,乌尔曼在柏林的TechnischeHoehsehule任教,然后转到日内瓦。他写的《EnzykloPaediederTechnisehenChemie》一书是有机化学家们所熟悉的。乌尔曼主要从事联苯和丫啶衍生物的合成,他合成过一些二氨基丫啶。Graebe一起合成过卡唑。

35.*鸣龙

*鸣龙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不幸于年7月1日逝世。早年留学瑞士和德国,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理化部委员,国际《四面体》杂志名誉编辑,全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等。

*鸣龙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发表的论文近80篇,综述和专论近40篇。主要的科研成就概述如下:

(1)山道年一类物立体化学的研究鸣龙最初从事植物化学研究,他博士论文题为植物成分的基本化学转变。稍后,开展延胡素和细辛的研究。其中,延胡索乙素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年,他在与lnhoffen研究用胆固醇改造合成雌性激素时,发现了双烯酚的移位反应。在此基础上,他随后从事山道年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研究,发现了变质山道年在酸碱作用下,其相对构型可成圈地互相转变,这一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国际有机界。各国学者根据他所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相对构型,相继推定了山道年一类物的绝对构型。

(2)改良的凯惜纳-乌尔夫还原法:年,*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时,在做凯惜纳-乌尔夫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漏气),但并未弃之不顾,而是照样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好产率。于是他仔细地分析原因,并经多次试验后总结如下:在将醛类或酮类的羧基还原成亚甲基时,把醛类或酮类与NaOH或KOH,85%(有时可用50%)水合肼及双缩乙二醇或三缩乙二醇同置于圆底烧瓶中回流3-4小时便告完成。这一方法避免了凯惜纳-乌尔夫还原法要使用封管和金属钠以用难于制备和价值昂贵的无水肼的缺点,产率大大提高。因此,*鸣龙改良的凯惜纳-乌尔夫还原法地国际上应用广泛,并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简称*鸣龙还原法。后来,他经常以此为例,向青年科技人员说明做实验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一再强调在反应中,出现了异常现象应尽可能地将反应结果弄明白这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3)甾体激素的合成和有关反应的研究:年,*鸣龙等利用薯蓣皂为原料以七步合成了可的松,使我国的可的松合成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鸣龙对口服避孕药的结构研究和合成也作出了贡献。其中,甲地孕酮用口服避孕药不仅在我国是首创,在英国也被用作口服避孕药。

36.康尼查罗(S.Cannizzaro)

康尼查罗年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城一个警察局长之家,年去世。

中学时的康尼查罗便被认为是很有才能的学生,无论文学、数学还是历史均是成绩优异。

年,康尼查罗进入巴勒莫大学医学系学习。他以求知欲和兴趣广泛而出众。他具有杰出的才干和顽强的性格,能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因而深得教授们的赏识。他不仅听医学方面的课程,还常听文学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十九岁(即年)便在那不勒斯的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辨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方面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鼓励和鞭策,促使他一方面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另一方面又要从化学方面去探索。

年秋,康尼查罗前往比萨,并在著名实验家皮利亚的实验室里当助手。在皮利亚的影响下,他深深爱上了化学这门学科。后来,他到法国巴黎,在舍夫勒实验室从事科研。年,他发表了关于氨基氰的论文,次年又发表了关于氨基氰受热后发生转化的论文。

不久,他便返回意大利的亚历山大里亚工业学院进行科学研究。有机合成的新发展,有机化学领域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新发现,引起了他对研究苯甲醛及其特征反应的兴趣。他发现,把苯甲醛与碳酸钾一起加热时,苯甲醛特有的苦杏仁气味很快消失。产物与原来的苯甲醛完全不同,甚至气味也变得好闻了。他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先把反应混合物分成一个个组分,然后,再测定每种组分的含量。几天后,竟得几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在反应过程中,碳酸钾的量没有改变,即碳酸钾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再进一步分析得知产物中既有苯甲酸,又有苯甲醇。年,康尼查罗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人们把能生成这类产物的反应称为Cannizzaro反应。

年,39岁的康尼查罗在热亚大学获得教授的职位。其后,他与贝塔尼尼等一起完成了对苯甲醇衍生物的研究--从苄醇制苄氯,又将苄氯转变成苯乙酸。从此,他一直注意化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写成了化学哲学发展纲要的论文。该论文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因为他用新的观点说明了什么是原子、分子、原子量和分子量。为此,他被特邀参加了年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对化学领域中的原子-分子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从此,康尼查罗名声大噪。

康尼查罗毕生息于科学。由于他在化学上的杰出贡献,年当选为伦敦化学学会名誉会员,年他做了纪念法拉弟的演讲并被推举为德国化学学会名誉会员。年,获得科佩尔奖章。

37.盖布瑞尔(S.Gabriel,--,德国化学家)

盖布瑞尔生于柏林,先后在霍夫曼(在柏林)和本生(在海德尔堡)的指导下学习化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回到柏林,在霍夫曼手下工作,他与费歇尔结交成为好友。盖布瑞尔发现了不少新的有机反应。例如:

盖布瑞尔邻苯二甲酰亚胺的裂解制备纯伯胺的方法();盖布瑞尔氮丙环烷的制备();

盖布瑞尔-科路曼(Gabriel-Colman)异喹啉的合成();

罗宾森-盖布瑞尔(Robison-Gabriel)氧氮杂茂的合成法()。

38.加特曼(LudwingGattermann,--,德国化学家)

加特曼出生于德国的哥斯他(Gostar),最初在海德尔堡学习化学,后来转到柏林学习,得博士学位,他发现了不少有机合成方法,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反应。例如:

加特曼甲酰化制备醛();加特曼-科克甲酰化制备醛();

加特曼-斯基培吡啶的合成();加特曼重氮基取代作用()。

39.库尔提斯(TheodorCurtius,--,德国化学家)

库尔提斯生于德国的Duisburg,先后跟本生、柯尔伯学习化学,得博士学位,然后去慕尼黑在拜尔手下工作。为海德尔堡教授。库尔提斯发现了重氮醋酸乙酯(),联氨(),叠氮化合物(),吡唑啉衍生物(),四嗪衍生物(),多肽()。

库尔提斯利用酰氯和叠氮制得叠氮化酰,进一步反应制得伯胺。

40.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Ward,--,美国化学家)

伍德沃德年4月10日生于美国波士顿。自幼就对化学特别爱好,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经常在家中的地下室进行化学实验。的年十六岁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年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获得博士学位,这时才二十岁。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执教。年任教授。年手,先后但任莫里斯·洛布(MorrisLoeb)和唐纳(Donner)讲座教授。年后又兼任汽巴药厂设在瑞士巴尔塞城并以其名字命名的伍德沃德研究所所长。

伍德沃德对有机化学很多领域都曾做过很多贡献。在合成天然有机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早在四十年代,他就合成了金鸡纳碱、常生草碱。五十年代中,先后合成了马钱子碱、麦角新碱、利血平、胆甾醇、皮质酮和叶绿素等天然有机化合物,并确定了一系列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由于他对有机化学分析方法和合成方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年诺贝尔化学奖金。伍德沃德不但精于合成,富于实际经验,而且在有机化学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年当他完成了叶绿素的合成后,即与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埃申莫塞教授(A.Eschenmoser)合作并分工领导了VB12的合成工作,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不符合现有理论预期的实验结果,和量子化学家霍夫曼合作进行研究,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基本思想。这对有机合成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伍德沃德工作作风严谨,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五百人以上,其中许多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化学家。

41.R.霍夫曼(RoaldHoffmann,美国化学家)

R.霍夫曼年生于波兰,原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移居美国。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年在哈佛大学取得了量子化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他在量子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Wolfsberg等提出的推广的休克分子轨道方法(EHMO),并将其广泛用于处理有机分子。年,他与伍德沃德合作,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和概括了协同反应的规律,提出了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近来,他从事基态分子的电子结构,特别是金属有机物电子结构的研究。他与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共同获得年度的诺贝尔奖金。

42.福井谦一(FukuiKenich,日本化学家)

福井谦一年生于日本奈良。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年开始在京都大学工学院石油化学系任教。从年起一直担任该校物理化学教授。他早年主要从事碳氢化合物化学中的有机催化的研究工作。年曾以论文共轭化合物的电子状态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获得日本学士院(科学院)的奖赏。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量子化学领域中,他在国际和日本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五百五十余篇。编著了《量子化学》、《生物量子化学》、和《图解量子化学》等十余种。他的研究涉猎广泛,对量子化学的贡献很大。他和他的同事一起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他与美国化学家R.霍夫曼,共同获得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来源:doc,原标题:有机化学家故事;校对、编辑、配图:化学与人生,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