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牙膏加茶成分 http://www.qilinhome.net/kyxkyyf/8333.html液体复苏作为脓*性休克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提高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改善组织灌注,纠正组织缺氧。但不恰当的液体复苏不仅不能增加CO,反而会出现严重的液体过负荷表现,如组织水肿、心肺肾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加[1,2]。传统指标,如脉压差变异(pulsepressurevariation,PPV)、每搏量变异(strokevolumevariation,SVV)评估患者液体反应性虽然比较准确,但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4]。体循环平均充盈压(meansystemicfillingpressure,Pmsf)是指心脏停止跳动以后,全身血管内压力达到平衡时的压力。根据Guyton模型[5],回心血量即CO=(Pmsf-右心房压力)/静脉系统阻力。容量负荷试验(volumeexpansion,VE)主要通过增加心脏前负荷,提高CO,改善组织灌注,对患者的静脉系统阻力影响较小。因此,VE期间Pmsf与右心房压力差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CO的变化。但Pmsf测量较为困难,直到年Mass等[6]通过12s吸气保持法,实现了床旁测量。本文以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反映右心房压力,主要研究Pmsf与CVP差的变化在脓*性休克患者液体反应性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年1至9月南京大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脓*性休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符合年脓*性休克指南的诊断标准[7];需行机械通气。排除标准:存在补液相对禁忌,如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严重肺水肿等;心律失常;存在脉搏指数持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indexcontinuouscardiacoutput,PICCO)导管置入禁忌;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而无法耐受Pmsf测定;妊娠期。本研究所有程序均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南京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了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一)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入组后持续监测心率(heartrate,HR)、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并按照脓*性休克指南进行治疗,包括抗菌药物、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镇痛镇静等基础治疗。
(二)VE
20min内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快速滴入ml0.9%Nacl,速度ml/h。以VE后心排指数(cardiacoutputindex,CI)增加值(△CI)≥10%定义为有液体反应性,△CI10%定义为无液体反应性[8,9,10]。
(三)监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患者VE前后5min均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1.HR、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CV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vascularresistanceindex,SVR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bloodvolumeindex,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lungwaterindex,EVLWI)、SVV和CVP变化(△CVP):
所有患者均留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7F,Arrow,USA),并床旁摄片确定导管位置,测定CVP;置入股动脉PICCO导管(4F,PulsionMedicalSystems,Germany),测定HR、MAP、SVRI、ITBVI、EVLWI和SVV。其中△CVP=CVPVE后-CVPVE前。
2.Pmsf、Pmsf-CVP、△Pmsf、△(Pmsf-CVP):
参照Persichini等[11]方法,患者充分镇静,Ramsay评分5~6分;呼吸机模式设定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容量控制模式(synchronized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volumecontrol,SIMV-VC),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设定为5cmH2O(1cmH2O=0.kPa),潮气量设定为8ml/kg,同时测定患者的平台压(plateaupressure,Pplat)。在呼气末条件下屏气15s,取最后3s的CVP和CO值;待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恢复稳定后,在吸气末条件下屏气15s,取最后3s的CVP和CO值。将PEEP设定为15cmH2O并重复上述操作,最终取得4组CVP和CO值。以CO为纵坐标,CVP为横坐标,应用相关性分析软件,描计出静脉回流曲线,延长静脉回流曲线交于X轴,此交点对应的CVP值即为Pmsf。△Pmsf=PmsfVE后-PmsfVE前,Pmsf-CVP=Pmsf与同一条件下CVP的差值,即△(Pmsf-CVP)=(Pmsf-CVP)VE后-(Pmsf-CVP)VE前。
3.其他指标: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入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unit,ICU)24h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organfailureassessment,SOFA)评分。
三、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性别、基础疾病、感染灶、病死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近似正态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正态分布的补液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液体反应性的应用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以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并寻找最佳阈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脓*性休克患者一般资料统计
研究期间共入选脓*性休克患者27例,其中因4例反复出现心律失常、2例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1例存在严重肺水肿予以排除,共2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8~83岁,平均(62.70±12.58)岁;APACHEⅡ评分14~30分,平均(20.70±4.79)分;SOFA评分6~20分,平均(11.75±3.54)分;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10例(50.0%),糖尿病7例(35.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30.0%),冠心病3例(15.0%),慢性肾脏疾病3例(15.0%),其他2例(10.0%);感染部位:肺部9例(45.0%),腹腔7例(35.0%),血4例(20.0%),神经3例(15.0%),其他3例(15.0%);机械通气时间1~20d,平均(8.05±4.58)d;住ICU时间5~41d,平均(18.40±8.12)d;最终有9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45.0%。
二、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
有液体反应性组VE前Pmsf和Pmsf-CVP均明显低于无液体反应性组(P=0.、0.),有液体反应性组△Pmsf和△(Pmsf-CVP)均明显高于无液体反应性组(P=0.、0.)。而2组VE前HR、MAP、CI、SVV、ITBVI、EVLWI、SVRI和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有液体反应性组VE后MAP、CI、ITBVI、CVP、Pmsf和Pmsf-CVP均明显升高(P=0.、P0.、P0.、P0.、P0.、P0.),SVV明显下降(P=0.)。HR、EVLWI和S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无液体反应性组VE后CI、ITBVI和CVP均明显升高(P=0.、P=0.、P0.),HR和SVV均明显下降(P=0.、0.),MAP、EVLWI、SVRI、Pmsf和Pmsf-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0.、0.、0.)(表1)。
表1有液体反应性组和无液体反应性组VE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s)
三、脓*性休克患者ROC曲线分析
VE前Pmsf、VE前(Pmsf-CVP)、△Pmsf和△(Pmsf-CVP)评估脓*性休克患者液体反应性ROC曲线的AUC均0.7,明显高于△CVP,且以△(Pmsf-CVP)的价值最大(图1,表2)。
图1脓*性休克患者Pmsf、Pmsf-CVP、△CVP、△Pmsf和△(Pmsf-CVP)评估液体反应性的ROC曲线
表2脓*性休克患者Pmsf、Pmsf-CVP、△CVP、△Pmsf和△(Pmsf-CVP)对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讨
论
虽然近年来对脓*性休克的诊治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病死率仍高达25%左右[7]。本文中患者病死率45%,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原因考虑与本文纳入的对象均为机械通气患者,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更高,纳入的人群病情更加危重有关。液体复苏作为脓*性休克患者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增加CO,改善组织灌注,最终纠正组织缺氧,但临床上仅有约50%的患者存在液体反应性;而另外50%患者常因不恰当的液体治疗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组织水肿、急性心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2,13]。因此,评估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已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
传统指标,如HR、MAP、尿量等,虽然临床监测方便,但对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准确性欠佳[14]。在本研究中,VE前HR和MAP在有液体反应性组和无液体反应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同其他研究相一致。CVP代表右心房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且临床监测较为方便,但对于评估患者的液体反应性缺乏准确性[15]。在本研究中,VE前2组患者CVP无显著差异,而以VE前后CVP的变化作为评估液体反应性的指标,仍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近年来由于PICCO监测技术的推广,我们在重症患者诊疗中获得了更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指导临床治疗。SVV、PPV是通过PICCO监测技术获得的动态功能性容量指标,对于评估患者的液体反应性的准确性较高,但仍存在较多的局限性[3,4],如:必须机械通气且无自主呼吸,无心律失常等;本研究中VE前两组患者SVV仍无显著差异,一方面虽然本研究给予充分镇静,Ramsay目标评分为5~6分,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自主呼吸,并未完全达到控制通气,可能对SVV的测量结果产生偏倚;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文纳入样本量较少有关。
Pmsf是指心脏停止跳动以后,全身血管内压力达到平衡时的压力。早在年,Guyton教授[5]在研究静脉回流曲线时就发现:回心血量=CO=(Pmsf-右心房压力)/静脉系统阻力。VE主要通过增加心脏前负荷,提高CO,改善组织灌注,而对患者的静脉系统阻力影响较小。因此,VE期间Pmsf与CVP差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CO的变化。所以,液体治疗过程中需要评价患者的静脉回流状态,以评估液体复苏效果[16]。但在过去,由于Pmsf的测量只能在动物实验或极端状态下(心跳停止影响)测得,使Pmsf无法在临床患者中得到应用;最近有学者通过"12s吸气保持法"等方式实现了Pmsf的床旁测量,使Pmsf在临床应用成为可能[6,11]。目前文献中报道的Pmsf测量值差异较大[17,18,19],原因可能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差异较大,临床试验中纳入的人群不同以及试验中测量Pmsf时患者的状态不同相关。
年,Gupta等[18]在对一组61例心脏术后的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研究中发现,有液体反应性的患者复苏前Pmsf-CVP较无液体反应性的患者更低,复苏后Pmsf-CVP变化值更大,能进一步帮助评估心脏术后患者液体复苏的有效性。同年,Guérin等[19]在对30例急性循环功能衰竭患者实施补液试验同样发现,有液体反应性患者试验前后Pmsf-CVP变化较无液体反应性组更大。原因可能是,Pmsf与体内张力性容量以及血管顺应性有关[20]。VE对血管的阻力影响较小,对于有液体反应性的患者,VE主要增加张力性容量,使Pmsf升高较CVP更大,最终△(Pmsf-CVP)更大;而无液体反应性的患者,VE后Pmsf与CVP变化相似,△(Pmsf-CVP)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合。但本研究中,△(Pmsf-CVP)与△CI未有明显相关性,原因可能与纳入样本量较小有关。由于传统Pmsf测量仍需要求患者机械通气且完全镇静条件,这使得Pmsf的临床应用仍存在较大局限。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前臂血流阻断法"模拟血液循环停止状态,用局部血管内压力变化来代表全身血管内压力变化。结果表明,前臂血流阻断法与吸气保持法测得的Pmsf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1];而"前臂血流阻断法"临床测量更为方便。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1)本研究样本量较小;(2)本研究有部分患者进行了超过1次的补液试验。
综上所述,Pmsf、Pmsf-CVP、△Pmsf和△(Pmsf-CVP)在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反应性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Pmsf-CVP)最高。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