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炼用油资质核查评估启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

地炼企业个别申请破产保护 原油进口权放开在即


的数据也显示,10月份加工一吨燃料油亏损480元。“部分炼厂炼油装置都关停了,如中海油下属炼厂海化停了半年多,东营石化也停了3个月,因为开工比停着亏损还大。”中宇资讯地炼分析师马燕向介绍。


而这些都是有部分原油进口配额的国有炼厂,只加工燃料油的情况更惨。


作为中国地炼企业版图中重要的一支,山东地炼经过2000年前后的清理整顿,保留了21家有资质的企业。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山东省共有炼化企业66家,平均规模490.4万吨/年,占全国地方炼油产能70%。


地炼生死时速


“现在这个当口,只要不被银行追债,就是好企业。”


全行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原油经历了“七连跌”,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物流运输、房地产、建材等下游需求疲软,另一方面也有地方*策收紧的主观因素。


本文开头所说的“紧张情况”,即是指山东省连续发文启动成品油增值税二维码新规,9月末再发《关于加强成品油消费税抵扣管理的公告》一文。知情人士绘声绘色描述道,地方国税局直接到炼厂把电脑封锁带走,彻查偷税漏税,环保局也在周边蹲守,监测空气质量。刘爱英坦承,去年年末到今年年中已经三次接到财*部的电话,核实地方企业缴纳增值税情况。


马燕介绍,因为汽油消费税1元/升,柴油和燃料油均是0.8元/升,燃料油价格比汽柴油分别低300和150元/吨。为了节约成本,最大化利润,部分商家选择将买卖汽、柴油的增值税发票开成燃料油、液化气或芳烃等其他低税率品种。芳烃更是处于收和不收消费税的监管模糊地带,贸易商因此有了逃票机会。这种做法在全国地炼范围内一度很普遍,经过整顿后虽然减少但未完全杜绝。


“山东地炼是地方财*收入的支柱,过去国家出*策后常常不完全按*策操作。这次是来真的了。”观察人士如此感叹。


压在地炼头顶的另一座大山则是资金链紧张。今年以来,位于山东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由于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


破产虽是极端案例,其他企业并不轻松,负债率高达80%-90%在业内不是个别现象。


对资本的“嫌贫爱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金诚石化董事长周敬才深有体会。


他对感叹,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现金度过难关。资产负债比例高,长期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腾挪的部分企业现金流已经亮起了红灯,相信随着国家信贷*策进一步收紧,还会有更多的诸如天宏新能源者被淘汰。但同时,一部分资产质量优良,自有资金充足的地炼企业就会脱颖而出,到了行业再洗牌的时候。“现在这个当口,只要不被银行追债,就是好企业。”采访的最后,他一字一句说出上述话。


悬而未决的原油进口权


“国家产业*策对炼厂的要求是200万吨/年,你为什么要搞500万吨,这就是不公平。”


所谓“放开”,是指合法的地方炼厂在过去就拥有不同数额的原油进口资质,数量通常在几万吨级,但这很难满足百万吨级别的加工生产需要,而且只能向三大石油公司购买,价格与时机亦被控制。不得已,地炼只能进口国外燃料油等重油。为达到同样油品质量,加氢、裂化装置成本至少增加25%。


转机始于去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


该文件明确,“本着有利于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赋予符合质量、环保、安全及能耗等标准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


随后的10月,国家能源局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全国工商联和部分民营石油企业意见。据能源局内部人士向介绍,此后市场监管司组织了大规模的全国地炼情况普查,历时数月,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了单套产能一次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年等的准入门槛。由于门槛过高遭到地炼企业和行业协会强烈反对,业内认为,高门槛就是想把地炼排除在外,加剧垄断。


“国家产业*策对炼厂的要求是200万吨/年,你为什么要搞500万吨,这就是不公平,我们要求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在全国石油业商会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上,类似论断被反复提及。在各方反对下,主管部门下调了准入门槛,发改委今年4月下发通知文件征求意见稿显示,一次加工能力已经改为200万吨/年。


虽然是有条件的放开,如果文件落实,山东地炼仍只有约10家企业有机会或资质,它们也有望成为这轮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在一位参与了山东地炼前十大企业中七家投融资的融资租赁公司人士看来,这一轮的淘汰整合利于地炼企业发展,正是因为原油进口权开放是大趋势,卡脖子的瓶颈解决了,“至少5年贷款期内是安全的”。


进口权下一站


“我们要求的是同等国民待遇、普惠*策,国家*策放开后,大家都能参与,一家不行就联合。”


民企对油源的需求迫切。而上证报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如果真正拿到进口资质后,如何进口及使用等仍一片模糊。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广汇能源。该公司8月末公告,已获商务部下发的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批复,2014年允许量20万吨。彼时被解读为撕开原油进口权垄断的口子。


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透露,目前其已进入后续文件申请的关键阶段,或涉及进口形式和排产安排。按惯例,民企进口原油需拿到“三桶油”排产计划,海关才会放行。具体操作上,广汇能源“可根据市场情况将原油销售给符合产业*策的炼油企业”。


但该人士进一步透露,公司前期密集对接宝塔石化,希望将原油卖给对方,但宝塔在*的炼厂迟迟没有建成,因此寻找下家进展一度被耽搁。


刘爱英向介绍,“放开”是指企业在核定配额内自主选择进口数量和方式。事实上,地炼没有专业的谈判团队,受限于购买规模和风险识别,特别是国际油价和成品油价格略有倒挂的背景下,很少会自己到国外市场上自行买油。“三桶油、贸易公司,谁给我代理都可以,交代理费就行了。”她说。


南京蓝燕石化储运公司董事长钱其连也认为,即使石油放开,企业个子小、经济薄弱,都让大家去国际上进油不大可能。“我们要求的是同等国民待遇、普惠*策,国家*策放开后,大家都能参与,一家不行就联合。”


亦有山东地炼企业认为,原油放开前要进一步确保放开企业的质量。“比如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权威评估,拿出具体周期,保证产品质量和环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